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指尖织绿意,云端筑童梦——“绿芽七彩行”线上组实践心路

发布时间:2025-08-25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当南京金磁社区的活动现场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时,我身处屏幕的另一端,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将那些未曾亲历的精彩瞬间凝聚成文字与画面。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名线上组成员,我的“实践场域”在虚拟空间展开:为苏州吴江区精心制作《长歌行》主题PPT,同时肩负起为南京片区这场融合节气智慧与环保新生的盛事撰写新闻稿的重任。距离未能阻隔参与的热忱,文字与设计成为我连接远方童心的独特桥梁。
      方寸屏幕间的文化深耕:在《长歌行》的脉络里触摸传统之魂
      苏州吴江区《长歌行》主题PPT的制作,是我线上实践的首场“躬耕”。任务伊始,我并非简单堆砌图文,而是将自己沉浸于“长歌行”这一古老乐府诗题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辽阔意境之中。如何让吴江的孩子们在方寸屏幕间感受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醒与“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生机?这成为贯穿设计的核心思考。
      我精心构建内容框架:从乐府诗的起源与《长歌行》的经典文本解析入手,奠定文化根基;继而融入吴地特有的“四季歌谣”民俗,展现地域特色;最终落脚于“惜时奋进”的现代启示。设计上,摒弃花哨冗余,选用素雅水墨背景与工笔花鸟元素,让古典美学浸润每一帧画面。在动态呈现上,让诗句如清泉般逐行流淌,配合吴地童谣的轻柔吟唱背景音,营造沉浸式学习场域。这份PPT,虽诞生于寂静的深夜书房,却承载着让吴江少年在声画交织中感受时间力量与文化温度的热望——方寸屏幕,亦可成为播种传统智慧的沃土。
      字里行间的在场重构:在新闻稿中“亲历”南京的绿意盎然
      如果说苏州PPT是主动的文化输出,那么撰写南京片区新闻稿则是一场深度的“远程在场”体验。我的任务是将团队成员前线发回的文字素材、活动照片与视频片段,编织成一篇生动详实、感染力强的报道。这不仅考验文字功底,更要求一种“虽未至,然心往之”的共情与想象力。
      通过反复研读素材,金磁社区的场景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大暑节气课堂里孩子们对“晒伏姜”智慧的好奇眼神,“变废为宝”环节中一双双将废旧瓶盖变为笔筒的灵巧小手,旧T恤在童真创意下焕新为个性布袋的惊喜瞬间,以及植物拓染揭开时方巾上定格的自然之美带来的惊叹……我努力在字里行间重现这些动人的细节与温度。我特别着墨于活动的双重内核:一是对“无形的遗产”的活化传承——如将抽象节气知识转化为“吃仙草”、诵古诗的趣味体验;二是对“有形的资源”的创意重生——赋予废弃物新生命所传递的深刻环保理念。标题“承节气文化,创旧物新生”正是对这份融合精髓的提炼。每一次对现场描述的推敲,都是对团队理念的再理解,对实践价值的再确认——文字成为我跨越空间、触摸实践脉搏的神经末梢。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互动 夏青文供图
      云端协作的“绿芽”哲思:距离与连接的辩证
      线上工作,常被误解为“置身事外”。然而此次实践深刻启示我:在信息化时代,“参与”的形态早已多元化。物理距离的存在,反而促使我以更专注、更富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阐释和传播实践的核心价值。
      深度理解即深度参与:无论是剖析《长歌行》的惜时主题,还是梳理南京活动“传统文化+环保教育”的双线逻辑,都要求我超越表面信息,深入挖掘其教育内涵与社会意义。这种深度思考本身,就是最本质的参与。
      精准表达即有效赋能:一份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PPT,能让线下宣讲如虎添翼;一篇真实生动、传播力强的新闻稿,能将活动的涟漪扩散至更广阔的天地。线上工作的价值,在于成为实践成果的“放大器”与“稳定器”。
      “绿芽”精神的云端映照:团队以“绿芽”为名,寓意希望与成长。而线上成员的努力,恰似在数字土壤中培育另一片新绿。当精心制作的PPT在苏州课堂点亮孩子们的眼神,当撰写的新闻稿让南京活动的理念被更多人看见并认同,我深知,这亦是“绿芽”在云端生发的力量——虽形式不同,然初心同源,皆为守护童心,筑梦未来。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云端里见繁花作为“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团队的线上组成员,这段特殊的实践旅程,让我深刻领悟了“躬身入局”的多元形态。未能亲手带领孩子们辨认大暑的物候,却在字句推敲中更深地体味了节气文化的博大;未能现场见证旧物焕新的神奇,却在影像与描述里更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理念植入童心的力量。
     《长歌行》PPT的每一页动画,南京新闻稿的每一个段落,都凝结着我对实践主题的思考,对团队初心的呼应,以及对远方孩子们的一份真挚祝福。云端协作,磨砺的是信息时代青年必备的媒介素养与跨时空组织能力;而贯穿始终的,是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对绿色发展的担当之志,以及对“童心筑梦”这一育人使命的深切认同。
图为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的大合照 李小冉供图
      当团队合影上灿烂的笑容通过网络传来,我知道,那其中亦有线上组成员的一份无声绽放。未来,“绿芽”的故事仍将继续。我将继续以笔为犁,以键为桥,在数字原野上默默耕耘,让传统文化的根脉在网络空间延伸,让环保新生的绿意在更广阔的心田蔓延——于无声处听惊雷,于云端里见繁花,这便是一名线上实践者最深切的荣耀与无悔的奔赴。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