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4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7月上旬,安徽理工大学“延魂永炙,红炬长明”红脉传承实践团一行人,沿革命先辈足迹深入延安,开展了红色文化探访活动。实践途中,红色场馆里活跃的小学生解说员群体,以专业生动的讲述为队员们带来深刻触动,成为此次实践活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延安纪念馆里的“马灯故事”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内,泛黄的文献、锈迹斑斑的武器与复原的窑洞场景,共同勾勒出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实践队员们正驻足聆听专职讲解员介绍中央红军抵达陕北的历史时,小解说员主动走上前来。她身着绿色校服、系着红领巾,虽带些许腼腆却毫不怯场,径直指向展柜中一盏马灯:“1937年毛主席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就是靠它的光亮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初遇小学生解说员 摄:李垣希
小解说员讲解既准确又富含思考,她结合课本中“延安精神”的内容,点明这盏灯正是“实事求是”精神的见证。当被问及如何掌握如此丰富的历史细节时,她指着胸前的红领巾认真回应,老师告诉他们红领巾的意义,自己每天放学后都会对着展品练习,至今已坚持半年。
实践队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本以为我们是来‘受教育’的,却被一个孩子上了生动一课。她眼中的坚定,比任何史料都更直观地让我感受到‘红色基因’的真实含义。
图为小学生解说员为团队成员介绍纪念馆历史 摄:李垣希
红色展馆的“童声传承”
展馆内,一组小学生解说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解,他们身着统一的绿色马甲,手臂别着“小小讲解员”徽章,稚嫩的声音里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庄重。
一位正在为队员们讲解战地通讯稿的小姑娘,熟练地复述着文字背后的故事:“这篇报道来自当时的战地记者,记录了战士们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仍坚守阵地三天三夜的事迹。”她指着展柜中泛黄的纸页,语气坚定:“老师说,这些文字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红色接力中的青春感悟
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通过参观展馆、走访旧址、与老党员座谈等形式系统学习红色历史,更在与小学生解说员的互动中,对“红色传承”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孩子用童声讲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责任的传递。当青春力量与童心童声相遇,红色基因的传承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这正是此次三下乡活动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团队成员为同学们留言 摄:李垣希
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安徽理工大学 “延魂永炙,红炬长明” 红脉传承实践团的青年学子踏足延安红色热土,在与小小解说员的互动中,既深刻感悟了抗战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伟大,也见证了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的鲜活力量。小解说员以童声传递历史记忆,大学生以青春践行传承使命,二者相呼应,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