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进入景溪村下阴山实践的第三天,正式开启以“场地活化+业态策划”为核心的集中设计阶段。团队在前两日实地踏勘与多维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以竹代塑”国家战略,形成了一套具有在地性、复合性与可持续性的场地改造初步方案,致力于通过创意性规划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前期调研中,团队已深入解了景溪村在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实践团进入设计阶段尝试以设计赋能,以专业之力绘乡村新图景。围绕“生态优先、文化引领、功能复合”的理念,提出了多个具有可行性的设计方案。
设计阶段分为方案研讨、分组深化与阶段汇报三个部分。上午,团队通过集中头脑风暴,从乡村文脉、生态场景、功能复合等维度对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整理与主题凝练,最终确立以“一屋一院一竹林”为空间逻辑构架,构建“研学教育—竹创工坊—竹憩驿站”三位一体的业态布局策略。该体系旨在以研学推动知识传承、以工坊激活竹产业、以驿站延伸休闲场景,构建教育、生产与休憩融合发展的村落生活空间原型。
项目设计方案
在主屋设计方面,团队提出“可变空间”概念,采用可拉合式隔断与移动展台,实现从研学课堂到手工展厅的灵活转换;庭院空间则作为“共富集市”快闪平台,展示村民手作、代塑产品与本地农产;而后院区域依托竹林环境设计五感疗愈空间与茶饮阅读角,打造林下微度假体验区。
此外,团队特别强调“淡旺季联动运营”机制与“村民参与共建”路径。设计中导入季节性研学课程、快闪展销、节气节庆等模块,保障项目运行的可持续性与地方性。平台传播方面,也同步构思“留筠·竹生”品牌视觉系统及线上预约小程序界面,推动设计成果与传播路径同步构建。
本次设计成果聚焦“以竹代塑”示范村建设与乡村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致力于通过创意性规划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助力景溪村成为“以竹代塑”国家战略的在地样板场景,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智慧与生态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