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助联万家 浙里共富”实践团:情系越城助联基层,共筑民生温暖通途
发布时间:2025-08-12 关注: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助联万家 浙里共富”实践团
浙江工商大学“助联万家浙里共富”实践团:情系越城助联基层,共筑民生温暖通途
来源: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助联万家·浙里共富”基层服务实践团
2025年7月25日,浙江工商大学“助联万家·浙里共富”实践团走进绍兴市越城区助联体,开展了一场以“民生体验官”为主题的沉浸式调研。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陶旭辉、霍锦葭的带领下,学生负责人舒馨悦组织下,深入了解助联体创新模式,剖析运行困境,并提出青年视角的优化建议,为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贡献青春智慧。
三级网络织密救助服务网,民生关怀触手可及
实践团首先参观了越城区助联体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该体系以“党建统领、供需衔接、社会参与”为原则,构建了“区—镇街—村社”三级服务网络,实现社会救助资源的全域覆盖与精准触达。区级枢纽平台作为“大脑”,统筹全区救助资源;镇街服务站则是“神经中枢”,负责需求对接与项目协调;村社服务点则如“神经末梢”,扎根社区,确保帮扶措施落地到户。三级网络形成了自下而上汇聚需求、自上而下配送服务的双向闭环,有效破解了传统救助中的“供需错配”难题。
多元共治激活社会力量,共富路上携手前行
越城区助联体不仅依靠政府主导,更成功激活了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共治格局。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帮扶基金、冠名公益项目反哺社会;社会组织填补专业化服务空白,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专业机构入驻平台,为特殊群体提供深度服务;志愿者队伍则以“专业+非专业”双轨制,大学生参与基础服务,持证专家提供上门服务。助联体创新构建“资源匹配器”,将企业捐赠、社会组织服务、志愿者特长等要素拆解为标准化“资源包”,实现需求与资源的智能高效匹配,形成“一条龙”帮扶链,社会力量产生乘数效应。
破解困境,青年建言助力共富之路行稳致远
座谈环节中,助联体工作人员坦言,当前仍面临帮扶覆盖面不足、资源有限、“夹心层”群体帮扶缺口、专业服务力量不足等挑战。针对这些困境,实践团成员提出: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个案跟踪结合,形成长效帮扶机制;开发“智能匹配算法”,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设计“多维贫困评估体系”,引入就业状况、心理状态等新指标;规划“青苗计划2.0”,通过“理论培训+实务督导”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团队建议获得工作人员认可,双方期待后续深化合作,将创新构想落地见效。
青年担当,青春智慧点亮民生工程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更是一次关于共同富裕的生动课堂。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三级网络和多元共治的创新价值,认为越城区助联体的经验对全国同类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团成员既是民生工程的见证者,更是共建者。未来,团队将继续以“民生体验官”身份,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惠民举措,让青春智慧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助力“浙里共富”之路更加畅通。
浙江工商大学“助联万家·浙里共富”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担当,让越城助联体的创新之花开遍更多角落,共同书写民生温暖与共同富裕的精彩篇章。
文案:张子涵、杨紫淳、易清越、王斌元
摄影:余汶思、方璐阳、周湘怡、顾嘉忆
——浙江工商大学“助联万家·浙里共富”实践团供稿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