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化绿意 匠心传古韵
2025年7月16日及1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苏州衡悦社区和龙江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宣传国学与传统文化、环保分类与废物利用的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团队成员将中国古典乐器的精妙制作与江南曲艺的独特魅力带入社区课堂,将枯燥的环保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互动体验,为社区儿童带来了沉浸式的国学文化体验和别开生面的“环保分类与废旧重生”主题实践活动。
吴韵流芳:一唱三叹中品味评弹艺术精粹 团队成员顾暑暑主讲的“苏州评弹”课程,引领孩子们走进“中国最美声音”的世界。从明末清初茶馆书场的简单说唱起源,到清乾隆年间的流派纷呈,再到清末民国时期“单档”、“双档”乃至“三个档”的繁荣鼎盛,直至当代融入现代元素与新媒体传播的多元发展,清晰展现了这门古老艺术的勃勃生机。评弹独特的内容结构、多样的表演风格和吴侬软语的智慧与趣味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琵琶与三弦的珠联璧合,弹词唱腔的“轻清柔缓、弦琶琮铮”,让江南文化的婉约细腻在童心中悄然生根。
匠心传承:一木一弦间触摸千年琵琶之魂 接着,团队成员李嘉然带来了“琵琶制作”课程,深入浅出地带领孩子们穿越千年时光。从琵琶名称的由来,到秦汉时“秦汉子”的雏形,历经东晋曲项琵琶传入、隋唐乐谱诞生、宋元演奏方式变革,直至明清形成武套文套的辉煌历史,清晰勾勒出这件“弹拨乐器之王”的演变脉络。当孩子们了解到一块原木需历经制坯、成型、组装、打磨上漆、排品装弦、调音调试等繁复工序,方能蜕变成一件音色圆润的乐器时,无不惊叹于传统工艺的严谨与智慧,也对“匠人精神”有了更为深刻具象的认知。
环保分类:关乎地球未来的必修课 在衡悦社区,团队成员卞富瑶和朱唯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启蒙课,她们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生态文明的绿色理念,引领社区家庭共同奏响生态文明的和谐乐章。
团队成员卞富瑶以严谨而生动的方式,通过直观的图片、简洁的图表与贴近生活的实例,向孩子们揭示了垃圾不当处理带来的严峻生态挑战。这节环保课堂清晰地构建了四色分类知识体系——蓝色可回收物、红色有害垃圾、绿色厨余垃圾和灰色其他垃圾。清晰的分类标准和形象的处理方式,将复杂的垃圾处理流程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环保知识图谱,教会了孩子们“为何分类”与“如何分类”并且得到了家长们的赞扬。
废旧重生:指尖上的绿色革命 随后,团队成员朱唯精心设计的“变废为宝”创意实践,将课堂推向高潮。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以课堂所学的垃圾分类知识为灵感源泉,结合对自然生态的观察与热爱,在帆布包上尽情挥洒想象力。孩子们神情专注,在“变废为宝”创意实践的过程中,将环保知识内化于心,融入每一幅色彩斑斓的作品中。原本单调的白色帆布包,在童心的描绘下,蜕变为一件件独一无二、承载着绿色宣言的时尚单品。每一件充满童趣的作品,都是对“物尽其用、循环再生”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童心筑梦 携手成长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以琵琶的清音为韵脚,以评弹的叙事为篇章,以环保的实践为注脚,谱写了一曲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生态和谐共鸣的动人乐章。此次活动不仅传承了匠人精神,更引领了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环保行动。“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用志愿服务架起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的桥梁,为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在社区儿童心灵深处埋下了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种子。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打造更多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宣传活动,为促进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添更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