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非遗空间站”实践团赴浙江东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二

时间:2025-08-02 21:55:26 关注:
  7月29日,为探寻传统非遗与现代创意的关联,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非遗空间站”实践团队来到浙江东阳,深入探访以创新设计闻名业界的木梳品牌梵沐记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技艺体验与传承人深度对话,亲历了一场传统非遗与现代创意碰撞的实践样本。
  
  图为实践团合照
  步入梵沐记展厅,“非遗空间站”成员仿佛踏入一座融合传统与当代的非遗美学馆。墙面挂满开齿刀、刮刀等传统木梳制作工具,角落陈列着漆面斑驳的旧式红漆木梳,诉说着东阳木梳千年传承的历史。
  
  
  图为木梳展示。程馨仪摄。
  工作人员带领团队参观木梳展览,讲解品牌的历史与发展,在讲解中道出品牌创始人陈浩归的变革理念:“东阳木梳曾因设计单一濒临消亡,而创新设计让它重获新生。”
  
  图为工作人员带领团队参观、讲解。程馨仪摄。
  在梵沐记工坊内,团队亲身参与木梳制作体验。工作人员为团队现场演示核心工艺,每把梳子需经18道工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阳木雕千年技艺的浓缩,是对“匠心”的当代诠释。
  
  
  图为木梳制作现场演示。李高莹摄。
  随后,成员们系上围裙尝试打磨工序,从粗磨固形到细磨实现“触如凝脂”的质感,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需要极高的耐心,还有刀具的正确使用。成员们感叹于老师练就的“肌肉记忆”,也忧心于技艺习得的漫长周期与现代快节奏的冲突。
  
  图为木梳制作操作演示。程馨仪摄。
  、
  
  图为团队木梳打磨工序实践过程。程馨仪摄。
  作为最年轻的东阳市非遗传承人,陈浩归在采访中分享创业历程。大学期间他放弃上海发展机会,返乡拜师东阳木梳最后一位老师傅许立仁。当时这位八旬老人登报招徒无人问津,而陈浩归以一份“不能让手艺断绝”的使命感,扛起50公斤重的木梳坯担子,也扛起非遗传承的重任。他坦言“守护非遗不是守旧,而是不让文明的火种在我们这代熄灭,但守护需要新方式。”
  
  图为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楼珊彤摄。
  本次调研中,团队成员通过镜头全程记录木梳展厅、设计工坊场景,这些影像将成为“非遗创新案例库”的重要素材。团队深刻认识到陈浩归的成功逆袭,核心在于他精准把握了“非遗传承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而非简单的技艺复制。非遗的困境,不在于年轻人不热爱传统文化,而在于传承如何以“年轻”的姿态融入当下。梵沐记证明了,青年传承人完全可以用时代的语言,重述古老的故事。
文字:谢书雯
图片:楼珊彤、程馨仪、李高莹
作者:张庆丽、楼珊彤、徐夏语冰、程馨仪、李高莹、谢书雯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