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光影青途”队探访盐城民俗博物馆 感悟非遗技艺传承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03 关注: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光影青途”实践队

2025年7月24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光影青途”实践队前往盐城民俗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东台发绣、大丰瓷刻、大丰麦秆剪贴画和射阳草编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近距离观察展品、了解工艺流程、查阅图文资料,系统记录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当代保护、创新与产业发展现状,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
在博物馆内,实践队成员们首先被大冈瓷刻展品吸引。这里没有画笔颜料,只有钢凿、铁锤与素白瓷器。现场视频中匠人们以瓷器为“画布”,凭手腕力道与巧劲,通过控制凿刻的深浅、疏密、虚实,在釉面上创造出惊人物象肌理。山水人物作品线条或流畅如行云,或刚劲似篆刻,意境深远,人物传神,达到“以刀代笔,瓷上生花”的境界。工作人员介绍,这种艺术融合了书画韵味与金石趣味,技艺难度与艺术素养要求极高。

图为大冈瓷刻工具吴俣娜供图

         东台发绣展区展示了以人发为“线”的独特工艺。队员们了解到,这项被誉为“墨绣”的技艺,以精选人发(尤其30厘米以上少女长发)替代丝线。乌黑发丝在绸缎上用苏绣针法绣出庄严经文与细腻图案,精密度印证了“细若蚊睫,侔于鬼工”的描述。人发不蛀、不腐、不褪色的特性,让作品拥有恒久品质。这项起源于唐代的技艺,历经千年仍在东台延续传奇。

图为盐城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发绣作品吴俣娜供图

          大丰麦秆剪贴展区呈现了麦秆的艺术转化。大丰麦秆剪贴画展区展现了化平凡为神奇的智慧。展柜中金光熠熠的花鸟、古朴的山水,原料竟是田间废弃麦秆。队员了解到,这项源于东汉的技艺需挑选直挺麦秆,经蒸煮脱脂后分剥成“草皮”与“草心”。“草皮”光泽如金箔,用于表现高光部分;“草心”质地朴拙,塑造厚重肌理或背景。这种对材料的极致利用,让麦秆画在光影中呈现独特层次感,堪称对大地馈赠的深情表达。

图为盐城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大丰麦秆剪贴作品吴俣娜供图
         射阳草编展区充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陈列的果盘、斗笠、草帽、草篮等实用品,展现着这项技艺的多样魅力。队员们观察到,草编工艺的精髓在于对草本原料的巧妙运用与编织技法的灵活变换:匠人需先选取韧性强、色泽匀的蒲草、茅草等天然材料,经晾晒、软化、染色等工序处理后,再通过挑、压、编、织、缠、绕等基础针法,根据器物形态组合出疏密有致的纹理。从简单的平面编织到复杂的立体造型,每一件作品都依赖指尖对力道的精准把控,让纤细草茎在经纬交错中呈现出质朴而富有张力的美感,既保留了植物的自然气息,又融入了生活实用的巧思。

图为盐城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射阳草编吴俣娜供图
         盐城民俗博物馆里的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文化基因,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当这些古老技艺在传承人的巧手中,既坚守着岁月打磨的本真,又主动拥抱现代生活的脉搏——或许是融入文创设计走进寻常百姓家,或许是借助数字技术让更多人看见,它们便不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展品,而成为流淌在时代血脉中的文化力量。非遗的保护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让传统智慧在当代语境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当历史与当下对话、传承与创新共生,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技艺便会突破时空的界限,不仅守护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更能为今天的发展注入独特的精神滋养,让文明的火种在传承中生生不息,成为照亮未来的文化微光。(通讯员吴俣娜)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