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炽热的阳光铺满大地,“点亮八皖”实践团踏入凤台县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这座安葬着众多革命英烈的陵园,于夏日光影中静静伫立,似在无声诉说往昔烽火岁月。实践团成员怀揣崇敬,重走这片红色热土,探寻细节里的英雄故事,让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在夏日探访中愈发厚重深沉。
板张集烈士牌坊 季慈缘 供图
陵园入口,“凤台县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的白色牌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简洁的建筑线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革命烈士陵园”几个大字,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热血抗争的年代。穿过牌坊,笔直的石板路延伸向远方,两侧绿树成荫,苍劲松柏如忠诚卫士,守护着陵园的宁静与庄严。成员们放缓脚步,生怕惊扰沉睡的英灵,而脚下石板缝隙中钻出的新绿,恰似这片土地上红色精神的生生不息,即便历经沧桑,仍蓬勃生长。
李文传事迹 季慈缘 供图

浩气亭 季慈缘 供图
“浩气亭”古朴雅致,亭柱上“万民称颂千秋功业,桑皖志士淮上英烈”的对联,道尽对革命先烈的敬仰。驻足亭中,远眺陵园外的绿野平畴,思绪飘回往昔——正是无数淮上志士舍生忘死,才换来如今的国泰民安。成员们围坐亭内,交流探访心得,从李文传的守墓故事,到陵园中无名英烈的奉献,愈发清晰:红色精神,是英烈们舍生取义的无畏,也是普通人坚守传承的执着,如浩气亭承载的寓意,历久弥新,庇佑后世。在石碑旁大家看到了身穿校服的年轻血液,青春面庞与古朴石碑形成鲜明映照,展现出红色精神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从老一辈的默默坚守,到新一代的主动汲取,红色火种在接力中愈发炽热,照亮青春前行的方向。园内,“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旧碑虽历经风雨侵蚀,字迹斑驳,却更显历史厚重。苔藓爬上碑身,仿佛岁月留下的痕迹,而“永垂不朽”的誓言,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成员们轻抚碑石,触摸历史的纹理,从斑驳印记中,读懂英烈们为理想献身的决绝,也深知:传承这份精神,是对“永垂不朽”最好的诠释,唯有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才能让先烈们的付出,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芒。
烈士陵园白色牌坊 季慈缘 供图
重访板张集烈士陵园,实践团在细节中读懂红色精神的多元模样:是李文传五十五年的坚守,是浩气亭承载的千秋功业,是青春敬礼的传承,也是旧碑斑驳里的不朽誓言。这片陵园,如一部立体的红色教科书,每一处景致、每一段故事,都在诉说“传承”的意义。从牌坊映日的庄重,到守墓人故事的温情;从浩气亭下的沉思,到青春敬礼的赤诚;从旧碑斑驳的厚重,每一个场景都在诠释着红色精神的延续。李文传用五十五年的坚守告诉我们,传承可以是日复一日的默默守护,于平凡中彰显伟大;浩气亭的对联提醒我们,先烈的功业值得万民称颂,更需要后人铭记与践行;校服同学的敬礼则展现,红色精神早已跨越代际,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而那方斑驳的旧碑,更是无声地诉说着,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英烈精神永远是照亮民族前行的光芒。

革命先烈墓碑 季慈缘 供图
未来,实践团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讲好红色故事,让更多人走进陵园、触摸历史。他们计划通过整理探访笔记、拍摄纪录片、开展校园宣讲等方式,将板张集烈士陵园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让李文传的坚守、无名英烈的奉献、青春学子的传承,成为激励更多人前行的力量。因为他们深知,红色精神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唯有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才能真正实现“烈士精神万古长存”的誓言,让英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远熠熠生辉,指引着人们在传承中奋进,在铭记中前行,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