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淮北师大学子探访固镇县赵桥村:退伍支书引领乡村振兴路

时间:2025-07-30 23:58:36 关注:
7月15日,淮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小队走进固镇县仲兴镇赵桥村,实地探访这个曾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村庄如何实现华丽蜕变。在与村民的交流和对村庄的走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村支书赵海军——一位带着"敢想敢干、吃苦耐劳"军人本色的基层干部的辛勤付出。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治理"压舱石"

"村子要发展,党建是关键。"这是赵海军常挂在嘴边的话。2021年上任之初,他面对的是党员结构老龄化、村干部精力分散、制度执行乏力的困境——全村41名党员中,60岁以上占比近半,年轻党员多外出务工,"三会一课"等制度落实常遇"人到不齐、力跟不上"的难题。
直面困境,赵海军打出"组合拳":针对外出年轻党员,推出"线上组织生活"平台,吸纳退役军人、返乡青年加入党务队伍,让"流动党员"变"在线先锋";对留守党员实行"老带新"分组学习,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手把手传授制度要点;每季度开设"党务实操课",从组织生活会批评话术到"三会一课"流程,逐项拆解教学,确保村干部"学得会、用得上"。同时,通过明确职责清单为村干部"减负",非核心事务交由村民代表分担,让干部能专注党务主业。
党务村务公开是拉近干群关系的"窗口"。此前,村里公开栏常因维护不当出现内容模糊、遮挡涂鸦等问题,村民意见集中。赵海军当即指定专人担任"维护管理员",配备黏胶去除剂、小铲子等工具,每周清理过时内容,确保公开信息清晰、及时。如今,公开栏成了村民最常驻足的地方,"村里花了多少钱、办了哪些事,一看就明白,心里踏实!"村民们这样说。
党员议事制度更让村民尝到"当家作主"的甜头。2024年,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夜间出行难"问题,村两委通过分片走访收集206条意见,100%村民支持安装太阳能路灯。在村民代表会议上,31名代表全票通过"30万元预算、280盏路灯全覆盖"方案,仅用半个月就完成安装。"现在晚上散步、干活都亮堂,再也不怕摔着了!"70岁的村民王大爷笑着说。

基建升级:织密民生幸福"保障网"

“以前村里路不好,下雨天一脚泥;晚上黑灯瞎火,老人孩子不敢出门。”这是探访过程中村民对赵桥村过去的描述。而我们如今看到的赵桥村,基础设施已今非昔比。
我们了解到,2021年至今,村里累计安装路灯430盏(其中2021年150盏、2024年280盏),覆盖所有自然组,受益群众超1700人。安装过程中,曾遇"路灯对大门""宅基地占多占少"等纠纷,赵海军带着村干部逐户协商,按"居中定点""标准间距"原则解决,既尊重村民意愿,又严守施工规范。


图为赵海军书记召开2024第三季度“一述两评三议事”村情报告会
道路硬化同样给力。全村累计修建水泥路5.5公里,其中570米高标准水泥路投入35.92万元,债券资金与县级补贴精准落地;后桥河沿扶贫路、组间连通路相继建成,村民出行"晴天不沾灰,雨天不踩泥"。此外,村里还整治高标准农田3000亩,打机井50个,解决"灌溉难";分发100个分类垃圾桶,组建清运队定期清运,昔日"垃圾乱堆"的景象一去不返。

图为党员参与环境整治工作
"以前垃圾扔门口,夏天臭烘烘;现在定点投放,天天有人清,村里跟城里一样干净!"村民李大姐说。为让垃圾分类成习惯,村两委在垃圾桶标注类别,高峰时段安排督导员现场指导,如今村民主动分类投放已成常态。

产业转型:拓宽富民增收"新路径"

"守着一亩三分地种小麦、玉米,啥时候能富起来?"这是赵海军调研时听到最多的困惑。赵桥村耕地5850亩,长期以传统作物为主,亩产收益不足千元。2023年,一次战友的电话让他看到转机——战友提及杨庙镇陈氏薯业基地的烟薯25品种,亩产可达4000-5000斤,收购价超1元/斤。
"要干就干出样子!"赵海军当即带村民赴基地考察,与陈总签订协议:对方提供薯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0.9元/斤),他带头试种138亩。从栽苗到打药,他全程跟着学,技术人员三次上门指导,最终亩产4600斤,以0.98元/斤的价格卖出,纯收益超30万元。
图为赵海军书记亲自参与购买材料监督
示范效应立竿见影。2024年,20户村民主动加入,种植面积扩至260亩,村两委还与企业协商将保底收购价提至0.8元/斤(市场价超此时按市价算),并通过"控成本、防病害、锁销路"三重保障降低风险。"今年光烟薯就能多挣好几万,比种玉米强多了!"种植户赵大哥说。
在探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赵桥村的产业蓝图:利用小麦、玉米资源建小型粮食加工厂;依托北邻沱河的地理优势,计划在河坝种植花海发展乡村旅游。“5年内,烟薯要种到800亩,再带动15户养白玉螺,让大家有更多活干、更多钱赚。”赵书记信心满满。

初心如磐:续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军旅生涯教会我的,就是'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赵海军说,部队处理突发任务的经验,让他在化解村级矛盾时更沉着——邻里因宅基地纠纷争吵,他像"调解指挥员"一样摆事实、讲情理;项目施工遇阻,他带着干部"分片攻坚",逐个突破。
如今的赵桥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前的不足10万元跃升至30万元,412户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村民们说:"赵书记踏实,修路灯、铺路、找致富路,桩桩件件都办到了我们心坎上。"而他仍惦记着"未完成的事":"要让更多年轻人回来,把村子建得更漂亮。"
当我们询问未来3-5年规划,赵书记向我们展示了他写的满满当当的笔记本:产业上,烟薯、白玉螺成规模,粮食加工、乡村旅游见效益;人才上,吸引40名返乡人才,带动100多户就业;环境上,建成"和美乡村";党建上,每年培训200名党员,让党组织更有战斗力。
从军营到乡村,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赵海军用实干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担当。在此次探访过程中,赵书记的每一句话都让我们印象深刻,也同样激励着我们淮师学子在以后的生活要像赵书记那样坚韧不拔地走下去。我们坚信,在赵桥村的土地上,一幅耕耘与希望交织的乡村振兴画卷,将越画越精彩。
 
 图/李一佳  文/李一佳
 
作者:李一佳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