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清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踏着晨露,再次来到如皋市城北街道新生社区。怀揣着对基层教育的热情,他们以“知行合一,青春筑梦”为理念,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此次服务在延续公益初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实效——既有针对性的课业指导,又有激发想象力的科学探索;既有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又包含促进团队协作的互动游戏,每个项目都凝聚着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深思熟虑。志愿者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深度互动,不仅帮助孩子们拓宽知识视野,更能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对参与实践的大学生而言,这既是检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实战平台,更是理解社会责任、磨砺意志品质的成长契机,在真诚的交流与服务中,他们正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价值。
新知探秘:学业护航与科学启蒙 清晨8时30分,新生社区活动中心内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志愿者们早早抵达,将桌椅摆放整齐,备好文具与科普教具,静候孩子们的到来。随着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学业辅导环节中,志愿者们化身“智慧引导者”,耐心解答孩子们的学习困惑。面对一道复杂的数学几何题,一位志愿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拿出一张白纸,用彩色笔画出图形,一步步引导孩子思考:“如果这条边延长,会形成什么形状?”孩子们瞪大眼睛,恍然大悟:“原来是两个三角形!”在语文阅读环节,另一位志愿者通过“关键词串联法”,帮助孩子们快速抓住文章主旨。“老师,我找到答案了!”一名小男孩兴奋地举起手,脸上写满了成就感。
随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天文探秘”课堂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志愿者们通过动画短片展示了太阳黑子的形成过程,并用行星模型演示了太阳系的运转规律。“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听到这一数据,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最受欢迎的环节莫过于望远镜组装体验。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镜筒、三脚架和目镜拼接起来,调焦、对准目标……“我看到树叶上的纹路了!”“远处的楼房好像变近了!”一声声惊喜的呼喊,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探索天文奥秘。通讯员何金琳 摄
紧张竞赛:知识竞技与创意飞扬 午后的阳光洒满活动中心,一场“知识大闯关”将气氛推向高潮。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涵盖天文、安全、生活常识的题目,孩子们分成三组展开激烈角逐。“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雷雨天能在大树下躲雨吗?”随着问题抛出,现场瞬间沸腾——有的小组低声讨论,有的高举抢答牌,还有的急得直跺脚。当一名小女孩准确答出“木星”时,队友们欢呼雀跃;而另一组答错安全标识时,其他孩子不仅没有抱怨,反而主动帮忙纠正:“这是禁止通行,不是注意安全!”欢声笑语中,知识的火花不断碰撞。
紧接着的“故事接龙”和“小老师开讲”环节,则让孩子们的创造力与表达力尽情绽放。从“一只会飞的小猪”开始,故事情节在孩子们的接力中愈发天马行空——“小猪遇到了会说话的星星”“它们一起拯救了被乌云遮住的彩虹”。而在“小老师”环节,一名内向的小男孩鼓起勇气站上讲台,用稚嫩的声音讲解恐龙知识,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在“知识大闯关”中互动。通讯员何金琳 摄
教学相长:双向奔赴的成长与温暖 夕阳西下,活动在合影留念中落下帷幕。收拾场地时,志愿者们仍沉浸在一天的感动中。“孩子们拉着我的手问‘明天还来吗’,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了动力。”志愿者小陈感慨道。
团队负责人小杨在总结中写道:“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心灵的对话。我们教会孩子们知识,他们却教会了我们纯真与热情。”从活动前的紧张筹备到临场应变,从分工协作到细节关怀(如准备晕车药、创可贴),团队成员在磨合中愈发默契,也让服务从“形式”升华为“温度”。
结语:以实践为笔,续写青春篇章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的三次社区实践,不仅为儿童成长注入了活力,也为高校学子提供了扎根基层、锤炼本领的舞台。未来,这群年轻人将继续以专业与热情,在志愿服务中书写更多动人故事,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