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微光聚暖” 照 “夹心”:杭州助联体里的 “精准” 与 “温度”——浙江工商大学 “助联万家 浙里共富” 实践团解码 “弱有众扶” 新实践

时间:2025-07-30 00:26:11 关注: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浙江工商大学“助联万家浙里共富”实践团一行人,带着对社会救助创新模式的探索热情,深入杭州市上城区与西湖区助联体,围绕“数字化平台如何助力精准帮扶”“‘夹心层’家庭救助瓶颈如何突破”等核心问题展开实地调研。此次实践恰逢浙江省推进“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的关键阶段,团队希望通过走访,解码杭州在构建多元协同救助体系中的创新实践,为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基层经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上城区助联体宣传片。余汶思摄
  
  数字织网:西湖“1+2+N”让每一份困境都被精准捕捉
  实践团队探访的第一站是杭州市西湖区助联体。刚步入大厅,一块实时更新的智慧救助大屏便吸引了成员们的注意——屏幕上滚动显示着辖区内困难群众的求助响应进度、已解决问题分类统计等数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正是西湖区创新打造的“1+2+N”运营模式的核心载体:“1”指一个实体化运营平台,整合了民政、人社、卫健等12个部门的救助资源;“2”是纵向区、街、社三级协同与横向政府、智慧平台、社会力量三方联动的两个维度;“N”则涵盖从基本生活保障到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28项服务,真正实现了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工作人员表示,“多数困难群众不好意思主动求助,他们的需求像埋在土里的种子,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通过数字化平台,诉求响应时效压缩至4小时内,2025年已解决急难问题600余件。居民申请救助也十分便捷,既能在“浙里办”APP上传材料,也可到村社服务点由工作人员代操作。在隐私保护方面,平台通过入户解释、信息加密、影像脱敏等措施周密保障,只有获得授权的工作人员才能查看服务对象的详细信息。
  
  “夹心层”破茧:上城“1445”在多维联动下激发内生动力
  实践团队的第二站是上城区助联体,重点探寻当地独特的全周期“1445”救助新模式。该模式围绕救助核心,建立多元机制,聚焦关键方面,解决核心问题,实现了救助工作的“系统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图为上城区助联体工作人员讲解其帮扶模式。余汶思摄
  
  目前,上城区政府通过数字化平台,已实现对低保、低收入和急难人群的动态监测与政策兜底,但对于未达到政策认定标准却实际困难的“夹心层”群体,其帮扶主要依赖社会力量。受采人向团队介绍,“当前助联体运营中,社会组织积极性调动、服务质量保障及资金来源拓宽等问题较为突出,需突破政策兜底的局限性,构建多维度支持体系,以精准识别需求、优化激励机制、分层帮扶,增强‘夹心层’群体的内生动力,推动‘被动救助’向‘主动脱困’转变。”
  
  
  图为实践团与上城区助联体的工作人员面对面访谈。舒馨悦摄
  
  共富长歌:从物质援助到尊严重塑,让帮扶更有深度
  助联体的生命力在于“精准”与“温度”。一名社区工作者的话令团队成员动容:“救助不是施舍,而是用真心换真心。”从政策兜底到发展赋能,助联体不仅提供物质援助,更通过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帮助受助者重拾尊严。
  
  
  图为实践团与工作人员合影。舒馨悦摄
  
  走访尾声,两地助联体的工作人员都提到了同一个期盼:“社会救助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高校可以设计更科学的需求评估模型,企业能提供就业岗位或技能培训基地,社区志愿者可成为常态化帮扶的触角。”正如西湖区助联体的那句标语:“每一份微小的力量,都能让防线更温暖。”实践团离开时,夕阳透过服务中心的玻璃窗,在“弱有众扶”四个金色大字上投下温暖的光晕,这光晕里,有政策的温度,有技术的精准,更有无数人携手同行的力量。

       文案:郭偌曦、王斌元、施雨彤、刘玲霞
    摄影:陈惠怡、张奥然、余汶思、舒馨悦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助联万家 浙里共富”实践团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助联万家 浙里共富”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