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与连云港赣榆共建实践基地 青春力量赋能碧水守护
7 月 20 日,连云港市赣榆区海英草志愿者中心内掌声阵阵,河海大学 "智能利水,科教清源" 实践团与当地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此完成签约授牌。这场简朴而隆重的仪式,宣告着校地携手守护水资源的长效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也为青年学子扎根基层、践行生态保护使命搭建起全新平台。
作为江苏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赣榆区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中面临独特挑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沿岸居民环保意识提升、水资源智能监测体系建设等问题,亟需专业力量介入。河海大学实践团带着 "智能利水" 的技术理念深入赣榆 15 天,在莒城湖水厂的水质监测站里记录数据波动,在赣榆高级中学的课堂上演示水生态模型,在田间地头与农户探讨节水技术,逐渐摸清了基层环保工作的痛点与难点。
"青年学子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让环保理念落地生根的创新思路。" 赣榆区团委副书记吕从西在仪式上的致辞道出了地方期待。在他看来,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正是将这种短期帮扶转化为长效合作的关键一步,"校地双方将在环保课题攻关、青少年生态教育、志愿资源整合等方面形成合力,这是双赢,更是对 ' 美丽中国 ' 建设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队长张翼飞的发言里,带着 15 天基层实践的深刻感悟。"在赣榆高级中学的实验室,当学生们看到显微镜下的藻类变化发出惊叹时;在莒城湖边,当渔民主动向我们咨询水质改善办法时,我真正理解了 ' 知行合一 ' 的分量。" 他表示,基地的建立让实践团的工作有了延续性,未来团队将定期组织学生派驻,围绕水源地智能监测、环保科普课程开发等方向深耕,让河海大学的水利学科优势真正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动能。

仪式后的三方研讨会上,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的团队代表提出了 "科技 + 志愿 + 教育" 的协作框架:高校提供水质监测算法模型和学生技术团队,团委协调中小学教育资源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海英草志愿者中心负责基层信息收集与活动落地。三方当场敲定了九月开学季的 "碧水课堂" 进校园计划,以及秋冬季的 "赣榆水源地生态图谱" 绘制项目,让合作蓝图有了具体的落脚点。
随着红绸从 "河海大学社会实践基地" 牌匾上缓缓滑落,这场跨越 200 多公里的校地合作正式启航。据悉,该基地将作为河海大学在苏北地区的首个水资源保护专项实践平台,每年接收不少于 3 批学生开展为期 1-2 个月的驻点实践,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师生团队与地方联合申报环保科研项目。正如海英草志愿者中心负责人所说:"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群人向着同一个目标出发的开始。当青春力量遇上碧水清波,必将激荡出更美的生态画卷。"

此次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是河海大学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升级,更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服务地方生态治理的新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下,校地双方的携手,正让青年智慧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让守护碧水的行动从偶然走向必然,从短期走向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