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青春治水行:河海学子连云港实践记

时间:2025-07-31 15:39:51 关注:

青春治水行:河海学子连云港实践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个夏天,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的青年学子,用十五天的连云港实践之旅,深刻诠释了这句古训的内涵。他们以 “智能利水,科教清源” 为使命,深入水源地保护一线,用专业学识服务地方需求,用青春行动践行生态担当,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答卷。

塔山水库:一座老水库的 “青春对话”

         站在小塔山水库的堤坝上,望着眼前烟波浩渺的水面,实践团成员们很难想象,这座建成于 1958 年的 “老水库”,如今仍在滋养着 30 万人民的生活。“水库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我们要做的是听懂它的需求。” 团队指导老师的这句话,成为成员们开展工作的初心。
         实践团在这里开展了三项 “硬核” 工作:一是完成库区生态环境普查,用无人机航拍绘制植被分布图,识别出 3 处需要重点保护的湿地;二是采集不同点位水样,分析水质现状,形成《生态健康评估报告》;三是结合专业设计 “智能监测方案”,建议在入库口增设水质传感器,实现污染预警。
         最具创意的是 “护水公约” 的诞生。实践团在走访中发现,库区存在少量游客丢弃垃圾、渔民违规捕捞等现象。他们结合《水法》和当地实际,反复修改形成四条倡议,并邀请村民代表和水库管理员共同审议。“我们不是来‘指手画脚’的,而是要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护水方式。” 

莒城湖水厂:一次科技与民生的深度交融

       “这个沉淀池的斜管角度是 60 度,能最大程度提高沉淀效率。” 在莒城湖水厂,工程师的讲解让实践团成员们频频点头。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参数,都成为同学们 “深度学习” 的活教材。
         实践团分成三个小组开展调研:工艺组跟踪整个净水流程,详细记录各环节的处理效果;设备组重点考察智能控制系统,分析其运行逻辑;数据组收集近三年水质数据,尝试建立预测模型。“我们发现水厂的加药系统主要依靠经验值调节,存在优化空间。” 自动化专业的王同学指着数据图表说,“通过建立水质 — 药量的关联模型,有望实现精准投加,每年可节约药剂成本约 15%。”
        这个发现让水厂技术人员眼前一亮。双方当即约定,由河海大学团队提供算法支持,水厂提供实际运行数据,共同推进技术优化。“高校的理论研究能直接解决我们的生产难题,这种‘产学研’合作太有意义了。” 水厂厂长握着同学们的手说。
         在出水口,实践团举行了一个简单的 “认养” 仪式 —— 他们承诺将持续关注水厂的运行情况,通过线上方式提供技术支持。“虽然实践结束了,但我们的合作才刚刚开始。” 团队负责人说。

赣榆校园与土城社区:一场护水理念的接力传递

      “水是生命之源,节水就是守护未来。” 赣榆高级中学的礼堂里,实践团成员的演讲结束后,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场精心准备的科普活动,拉开了 “护水理念进校园” 的序幕。
         实践团为不同群体定制了 “科普套餐”:给高中生讲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结合案例分析全球水危机;给初中生上 “实验课”,通过对比实验理解水污染危害;给小学生做 “小游戏”,在互动中培养节水习惯。赣榆高级中学的同学们还自发成立了 “护水社团”,与实践团建立长期联系,计划开展 “校园节水改造” 项目。
         在土城社区,实践团的工作更接地气。他们挨家挨户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村民用水习惯;帮助社区维修损坏的水龙头,更换节水器具;针对老年居民,用方言讲解节约用水的小窍门。75 岁的李奶奶说:“这些孩子比自家孙辈还耐心,现在我知道淘米水浇花既能节水又能施肥了。”
         实践团还与社区共同举办了 “护水文化节”,设置知识问答、有奖竞猜、文艺表演等环节,吸引了 不少村民参与。社区主任在总结时说:“河海大学的同学们用青春活力点燃了大家的护水热情,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值得推广。”
        十五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留下的影响却在持续发酵:小塔山水库的护水公约成为当地环保品牌;莒城湖水厂的技术优化项目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赣榆高级中学的护水社团开展了首次校园节水巡查;土城村的节水理念普及率提升了 40%……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付出实际行动。” 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会上说。“希望同学们牢记‘治水兴邦’的使命,把青春奋斗融入国家水利事业,让‘河海蓝’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亮丽的色彩。”
作者:徐福照 来源: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