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青年三下乡:以智能之笔,绘就连云港治水新图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小塔山水库的水面上,河海大学 “智能利水,科教清源” 实践团的成员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他们手持水质检测设备,沿着堤坝采集水样,蓝色的队服与碧绿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 “青春护水” 的生动画面。这个夏天,这支由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学子组成的志愿先锋队,在连云港的山水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治水答卷。
从实验室到水源地:让专业学识扎根大地
十五天里,实践团带着便携式水质监测仪、无人机等设备,先后深入塔山水库、莒城湖水厂等水利节点。在水库周边,他们采用 “网格布点法” 采集 12 个点位的水样,带回临时搭建的 “移动实验室” 分析;用无人机航拍库区生态,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评估植被覆盖情况;在水厂车间,他们对照流程图记录各环节参数,绘制出 “水质净化工艺思维导图”。
“以前在学校做实验,数据总是很理想。到了现场才发现,实际水质受气候、地形、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更复杂的模型来分析。”实践团最终形成的《连云港水源地水质现状分析报告》,不仅包含详实的监测数据,更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问题提出了 “智能监测 + 精准治理” 的解决方案。
这种 “从理论到实践” 的转化,正是河海大学 “知行合一” 育人理念的体现。团队指导老师说:“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让同学们明白,水利工程不是纸上谈兵,只有深入一线,才能让专业学识真正服务于社会需求。”


从课堂到社区:用创新方式传播护水理念
“小朋友们,谁能告诉我这瓶浑浊的水怎么变干净呀?” 在土城村的留守儿童之家,实践团成员张同学拿着两个透明瓶做起了实验 —— 当他将明矾倒入浑浊水样并摇晃时,孩子们发出了阵阵惊呼。这场专为乡村儿童设计的 “节水小课堂”,是实践团 “科普启智” 的创新尝试。
为了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践团可谓 “花样百出”:在赣榆高级中学,他们用 3D 模型演示水循环过程;在社区广场,编排 “节水快板” 吸引村民驻足;针对老年群体,制作图文并茂的方言版宣传册;给孩子们设计 “护水绘画比赛”,优秀作品被制成宣传海报张贴在村头。
最受欢迎的当属 “护水公约” 推广活动。实践团结合小塔山水库实际,提炼出四条朗朗上口的倡议,并用漫画形式呈现。“以前村里也贴过宣传标语,但这么接地气的公约还是第一次见。” 正在拍照发朋友圈的村民陈大哥说。水库管理处主任表示,公约张贴后,岸边垃圾明显减少,甚至有游客主动加入 “净滩行动”。
这种 “分众化” 的科普策略,让护水理念跨越年龄和学历的界限。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说:“传播环保知识不能照本宣科,要像治水一样‘因势利导’,才能真正走进人们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