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河海学子以智能科技赋能连云港水源地保护,书写青春治水答卷

时间:2025-07-31 15:38:20 关注:

河海学子以智能科技赋能连云港水源地保护,书写青春治水答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本领、服务社会,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青年志愿先锋队于暑期奔赴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展以 “智能利水,科教清源” 为主题的 “青春三下乡” 实践活动。团队紧扣国家水网建设与乡村生态文明发展需求,通过 “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 的 “四进” 模式,将专业学识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际行动,以青春力量助力绿色发展,勇当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科普进校园:播撒节水护水的绿色种子

         7 月 10 日下午,赣榆高级中学的阶梯教室内座无虚席,200 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实践团带来的水资源科普教育活动。这场以 “一滴水的旅程” 为主题的科普讲堂,成为连接高校智慧与青少年环保意识的重要纽带。
          实践团成员徐福照以生动的 PPT 和短视频为载体,从水资源分布的全球格局讲到水循环的微观过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科学故事。“同学们知道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 2.5%,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更是不足 1%。” 他抛出的问题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在互动实验环节,团队带来的水质检测试剂盒让学生们跃跃欲试 —— 通过对比不同水样的 PH 值、浊度变化,大家直观感受到了污染对水质的影响。高一学生王梓轩在实验后兴奋地说:“原来自来水要经过这么多净化步骤才能饮用,以后再也不会浪费水了!”
         活动尾声的知识问答环节,实践团准备的《节水手册》和定制书签成为抢手的 “奖品”。赣榆高级中学教务处主任李老师评价道:“这种‘理论 + 实验 + 互动’的模式,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有感染力。河海大学的同学们用专业学识点燃了孩子们的环保热情,为培养未来生态公民提供了生动范例。”

技术访水厂:见证科技与自然的完美对话

         莒城湖水厂的中控室内,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项水质参数 —— 浊度 0.3NTU、余氯 0.5mg/L、PH 值 7.2…… 这些精准的数字背后,是现代科技守护生命之源的生动实践。实践团在这里开启了 “技术赋能” 的探索之旅。
        在水厂工程师的带领下,成员们沿着 “取水口 — 沉淀池 — 过滤池 — 消毒车间 — 出水口” 的流程实地参观。“我们采用的臭氧 — 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物质。” 工程师指着轰鸣的设备介绍道。当看到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自动调节加药量时,自动化专业的张同学感慨道:“课本上的 PID 控制算法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应用,原来我们的专业知识能直接服务于民生工程。”
         在出水口处,实践团成员们捧起一杯经过净化的自来水,清澈甘冽的触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 “科技护水” 的意义。“这座水厂不仅是净水工厂,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对话的平台。” 团队指导老师王教授说,“同学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一代代水务工作者‘守护碧水’的初心传承。” 实践团结合专业所长,向水厂提交了《智能监测系统优化建议》,提出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水质变化的创新思路,得到了厂方的积极回应。
        “禁止向库区排放污水、严禁在岸边丢弃垃圾、严禁捕捞水生生物、严禁破坏植被”—— 这四条清晰的倡议,被郑重张贴在小塔山水库周边的宣传栏上。这份由实践团编制的《小塔山水库护水公约》,成为连接高校智慧与基层治理的纽带。
         始建于 1958 年的小塔山水库,如今仍承担着赣榆区 30 万居民饮水和 5 万亩农田灌溉的重任。在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沿着堤坝实地考察,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岸边葱郁的植被构成了一幅生态画卷。“水库采用的‘生态缓冲带’技术,能有效拦截面源污染。” 工作人员指着岸边的芦苇荡介绍道。实践团 成员们手持垃圾袋开展的 “净滩行动”,在烈日下持续了两个小时,共清理岸边垃圾 12 袋。
         在管理站的智能监测中心,成员们观看了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运行演示。“这套系统每 4 小时采集一次数据,可监测水温、溶解氧等 12 项指标,并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 技术人员的讲解让大家对 “智慧水利” 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在库区增设无人机巡检和水质预警模型的建议,得到管理处的高度认可。

社区连民心:让节水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拧紧龙头不浪费……” 土城村公告栏前,几位老人正用方言念着新张贴的《水库保护顺口溜》。这份由实践团结合当地语言习惯编制的宣传材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节水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在土城村村委会的支持下,实践团开展了 “节水知识进农家” 活动。成员们分成 5 个小组,挨家挨户发放《家庭节水手册》,并现场演示 “节水龙头改造”“雨水收集利用” 等小技巧。村民李大妈看着成员们用饮料瓶制作的简易节水器,笑着说:“大学生教的法子真管用,以后洗菜水再也不会直接倒掉了。”
         在村文化广场的宣传点,实践团设置的 “节水承诺签名墙” 前人头攒动。村支书王书记感慨道:“河海大学的同学们不仅带来了技术建议,更用青春活力唤醒了村民的节水意识。这种‘接地气’的实践活动,比我们开十次会议都有效。” 实践团还与村委会达成共建协议,计划长期开展 “高校 + 社区” 的节水合作项目。
         十五天的实践行程中,河海学子的足迹遍布连云港的校园、水厂、水库和乡村。从编制护水公约到开展净滩行动,从科普讲堂到技术建议,他们用专业学识诠释着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的校训精神。正如团队队长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我们把论文写在连云港的大地上,用青春笔墨描绘着‘绿水青山’的画卷。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河海青年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续写‘治水兴邦’的青春华章。”
作者:徐福照 来源: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