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30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小树苗成长小分队成员深入杭州市临安区教育局、统计局及多家幼儿园,开展了一项关乎未来的调研:面对日益严峻的少子化趋势,县域幼儿园如何开辟新生路?
少子化下的县域困境:不止是孩子变少
通过在临安区教育局和统计局的数据调研,一组数据引起小分队注意:全区的新生儿人数已从18年的5527人下降为23年的2964人,全区幼儿园入学人数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部分街道幼儿园招生缺口达30%。这不是孤立现象——随着生育率持续走低,县域学前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双重挑战。“三年前我们还在为‘入园难’发愁,现在却要为‘招生难’失眠。”一位乡镇幼儿园园长向小分队坦言。

同时,在统计局中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小分队成员看到了更严峻的现实:乡村留守儿童占到三成多,来自外省儿童占到六成多,家庭教育缺失和家长陪伴不足问题突出。除了生源减少,师资流失同样令人忧心。像太湖源镇专任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比是15.4,低于临安全区的17和杭州全市的16.9。乡村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得不到足够支撑。
撤并整合:资源优化中的生存智慧
2010年,锦南街道中心幼儿园诞生于一场“废墟上的重生”——由废弃的上甘乡中心学校小学部校舍改建而成,投资200万元,成为临安区首批农村公办园之一。彼时正值生育高峰,幼儿园迅速招满270余名幼儿,教职工达28人。
然而,少子化浪潮席卷而来。“2022年,随着城市周边的开发和面对周边村办园“小散弱”困境,锦南街道果断撤并上甘园区,并将总园迁到更靠近城市的兰锦园区。这一举措不仅将公办学前覆盖率提升至100%,幼儿园的生源也变好了,两园区共24个班全部开齐,更使得锦南街道中心幼儿园通过了省一级创建评估工作。”陈园长笑着说道。
社会合作:多方力量共建教育生态
实践中最令小分队印象深刻的,是临安区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教育生态。锦南街道中心幼儿园里除了和新起点儿童康复中心合作开展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还与兰锦社区合作,打造一站集成式邻里中心,对外发布“吴越小当家”儿童友好品牌,为幼儿活动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转型升级。
“我们不仅需要空间再造,更需要机制创新。”临安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向小分队介绍。当地打通团委、民政、教育、公安、检察院等5个部门的3000余条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为困境儿童等四类重点青少年及家庭制定个性化方案。

政策护航:机制赋能的系统支撑
少子化挑战,临安区构建了三级资金保障体系:省级“托幼一体”试点补贴支持硬件改造;区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教育创新基金优先扶持托育转型;街道层面则将撤并校舍处置收益全额反哺幼儿园升级(如御城园区户外场改建),形成强劲的转型动力。同时,着力打破“卫健-教育”托育管理壁垒,推行跨部门协同;推动服务下沉,联合社区组建“山花妈妈”家访团,由退休教师、医生等提供专业育儿指导,有效延伸了服务链条。
撤并整合、社会合作、政策护航——临安的三重突围策略为县域学前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在锦南街道幼儿园调研结束时,园长对小分队成员说:“孩子少了,我们更有条件实现精致教育。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少子化浪潮下,县域学前教育的临安答卷正徐徐展开:不是收缩退却,而是以更精细的资源配置、更开放的协同机制,让每个孩子获得更充足的发展空间——这或许正是未来教育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