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至15日,滁州学院“非遗寻踪”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绒花工作室,开展了为期8天的非遗调研实践。该团队由12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组成,旨在通过实地学习与实践,深入了解绒花这一南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现状,助力非遗在年轻群体中传播。
7月9日清晨,工作室里飘着淡淡的蚕丝清香,团队成员围站在工作台前,观看传承人用镊子夹起一缕染色蚕丝绒进行演示。传承人介绍,绒花的“绒”讲究“劈绒如发”,一根蚕丝要劈成8到16丝,才能做出蓬松的质感。有队员尝试模仿,刚劈到第三丝就断了,练习半小时后才掌握些许诀窍。
实践期间,团队发现绒花虽在文创市场小有热度,但传统样式与现代审美存在一定距离。7月12日,团队结合滁州地方特色,设计出一款“琅琊松”迷你绒花胸针。传承人看着设计稿,拿起镊子示范“松针得用三股绒丝拧出韧劲”,队员们捏着绒丝的手微微发抖,反复练习两小时,才做出第一支成型的“松针”。
离开前,工作室墙上新增的“高校实践合作”板块已经贴上了团队合照。照片里,每个人的发间都别着一朵自己做的绒花——虽不算完美,却透着满满的认真与鲜活。队员们看着那幅传承人赠送的“牡丹”绒花,仿佛看到了传统手艺与青春力量碰撞出的火花,也更坚定了要让这份美好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递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