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近日一支由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怀着崇敬之心,先后探访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西安革命公园、西安烈士陵园、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及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五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这场特殊的“红色印记”寻访之旅,让青年学子们跨越时空,触摸历史脉搏,汲取精神力量。
西安事变纪念馆:惊雷之地的抉择回响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旧址。1936年那个决定民族命运的寒冬仿佛在此凝固。在复原的会议室里,讲解员详细讲述了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民族危亡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兵谏”、逼蒋抗日的壮举。凝视着墙上的历史照片和简朴的陈设,同学们神情肃然。那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与担当,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年。
西安革命公园:万千英名铸信仰丰碑
团队来到位于市中心的西安革命公园。园内绿树成荫,市民悠然休憩。然而,巍峨的革命亭和庄严肃穆的忠烈祠,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承载的记忆。步入忠烈祠,眼前景象令人心灵震撼——由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牌位构成的“英烈墙”,镌刻着自辛亥革命以来在陕西牺牲的数以万计英烈姓名。这无声的丰碑,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信仰并非空洞口号,而是支撑奋斗、指引方向的强大精神基石。
西安烈士陵园:无名丰碑前的灵魂叩问
薄雾轻笼,为西安烈士陵园更添庄严肃穆。同学们手捧白菊,缓步穿行于排列整齐的墓碑间。触目所及,是大量仅刻着鲜红五角星和“烈士之墓”字样的无名墓碑。手指抚过冰凉粗糙的石碑表面,一股难以言喻的崇敬与深沉悲怆涌上心头。“这么多没有留下姓名的烈士,他们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父亲?我们永远无从知晓。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正是这些无言的、集体的牺牲,奠定了我们今天和平生活的基石。”西安交通大学的张同学声音低沉。在无名烈士墓区,同学们自发地、认真地擦拭墓碑,清理周边落叶杂草,用最朴素却最真诚的行动,表达着对先烈最深切的缅怀与敬意。这片无言的丰碑,引发青年学子们对生命价值、家国责任的深沉思考。
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遗物无声诉忠诚
团队怀着沉重心情抵达位于少陵塬畔的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下,将军墓冢庄严肃穆。讲解员沉痛地讲述了将军在西安事变后长期被囚禁,最终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与幼子、秘书等一同惨遭杀害的悲壮结局。在生平事迹陈列室,一件件朴素的遗物——磨损的旧军装、普通的黑框眼镜、老旧的皮箱、用过的钢笔——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将军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与其为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伟大牺牲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团队成员在将军墓前肃立默哀,深深鞠躬,敬献鲜花,表达无限追思与崇高敬意。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陋室之中耀精神光芒
寻访的最后一站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七贤庄。这处白墙灰瓦、看似普通的民居群,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是连接延安与外界、支撑抗战全局至关重要的“红色桥梁”和“抗战兵站”。走进狭小的办公室、机要室、发报间,目睹极其简陋的桌椅、老旧的发报机模型,以及复原的领导人居所(如周恩来同志睡过的简朴土炕),强烈的对比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生活环境的无比艰苦,与在此承担的历史重任、发挥的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形成了鲜明而深刻的映照。很难想象,在如此简陋甚至危险的环境下,先辈们是如何高效传递情报、输送物资、护送人员的。支撑他们的,绝不是物质享受,而是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和坚信胜利的钢铁信念。这种精神上的无比富足和强大,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最需要汲取的核心力量。七贤庄的“陋室生辉”,为这次深刻的红色寻访之旅画上了发人深省的句号。
传承薪火,青年砥砺前行
对于五处地点的追寻告一段落,历史的回响却在青年学子心中持续激荡。触摸历史的粗粝与真实,感受信仰穿越时空的磅礴伟力,理解牺牲所蕴含的千钧分量,认识今日和平繁荣的来之不易,是此行最深刻的烙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补充,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淬炼。站在历史的延长线上,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深感接过的不仅是先辈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无恙,更是那支燃烧着理想与信念、照亮民族复兴前路的火炬。大家一致表示,必将此行的感动与思考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铭记历史,独立思考,深刻理解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在学业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社会实践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将炽热的爱国情、远大的强国志融入扎实的报国行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不负先辈热血,不负时代使命。历史的接力棒,已在青年手中紧握。


学生参观张学良公馆 陈树昌摄


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和指导老师在西安烈士陵园前合影 陈树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