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南京财经大学“农品新生”团队深入调研柳州博物馆

时间:2025-07-25 10:48:56 关注:

南京财经大学“农品新生”团队深入调研柳州博物馆

7月25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品新生”乡村振兴调研队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博物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文化自信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调研团队此行的核心目标是探究如何深度挖掘柳州的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农产品品牌升级与产业链延伸。“农品新生”团队聚焦于此,试图在柳州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为农产品找到提升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密码”。

图为“农品新生”团队成员在柳州博物馆前合影 李凌志供图
 
柳州,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柳州博物馆内更是作为柳州对外重要的文化窗口,其中珍藏有许多文化瑰宝,记录了柳州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 踏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绝美的油纸伞“海洋”。这些油纸伞色彩斑斓,图形各异,既有着传统的花鸟鱼虫,也有着当代的抽象艺术,无不体现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趣味。

图为柳州博物馆一楼大厅油纸伞展区 李凌志供图

在讲解员的解说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油纸伞的精湛制作工艺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油纸伞不仅古典高雅,寓意平安吉祥,深受喜爱,在壮族文化中更蕴含宇宙观:伞头、伞尾、伞柄分别象征天、地、人,28根伞骨对应二十八星宿。它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工具,更是护佑壮族人民的华盖,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在馆内,还有着许多小朋友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在空白的油纸伞上绘制图案,令团队中成员李凌志不由得感叹到:“非遗文化传承还得从娃娃抓起!”
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油纸伞上,其茶文化亦源远流长。馆内陈列的清代侗族竹编茶筐、大彬菊花形紫砂壶滤等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柳州千年的茶事。
讲解员重点介绍了核心代表——“三江茶”。三江县作为侗族文化与茶旅融合的生态县,“侗家待客,以油茶为敬”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唐代。调研团队发现,当地企业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文化脉络,依托侗族“千年古树”等传说故事,成功打造了极具辨识度的民族IP。当地政府通过大力发展茶文化体验经济,开发集茶叶采摘、传统加工体验、侗寨风情观光、生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模式,将三江茶从单纯的农产品转变为承载民族文化、提供深度体验的综合产品。如今三江茶及其衍生产品远销海内外,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生动诠释了“文化赋能”如何显著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

图为调研队员参观三江茶油相关展品 李凌志供图

在紫荆花文化展区,一件件织锦背带、蜡染服饰、银饰器具,展示了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制作工艺的精湛。这些色彩绚丽、纹样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不仅是民族审美和历史的载体,更是潜在的、有待深入挖掘的创意源泉。从中提炼出的太阳纹、鸟纹等元素与紫荆花纹融合,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柳州本土企业更是推出了“紫荆花”联名产品,例如“紫荆春色”牙膏,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柳州另一大IP“螺蛳粉”更是与民族文化深度结合,将紫荆花、民族图腾与螺蛳粉的酸辣鲜香的味觉符号融合,设计出有着民族特色的螺蛳粉包装,以及螺蛳粉文创产品。

图为调研队员参观螺蛳粉相关文创 李凌志供图

“农品新生”团队通过此次柳州博物馆的深度调研,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文化感知,更坚定了利用专业所学,探索文化力量驱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未来,调研团队将整理分析调研数据,深入研究文化赋能的具体机制与可行路径,力争为乡村振兴贡献出更多力量。
(通讯员 李凌志)
作者:韦可明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