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健康路社区,开展社区支教实践。团队以 “寓教于乐,知行合一” 为指引,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在课程中自然融入红色教育元素。通过一系列活动,为社区 60 余名青少年搭建起集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于一体的成长平台。
课程怎么设计:用 “四维框架” 打造有趣的红色课堂
在健康路社区活动中心,一场教育创新的奇妙旅程悄然开启。通过匠心独运的系统性规划与深度资源整合,"四维趣味课堂" 教育体系如璀璨星辰般闪耀登场。该体系秉持学科融合的先进理念,巧妙地将教育内容编织成四大绚丽篇章:语文素养培育的文学星河、数学思维拓展的智慧迷宫、音乐艺术熏陶的灵动韵律,以及综合实践探究的探索秘境。
(一)趣味语文: 把热门网络元素融入古诗教学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团队成员黄沁怡尝试探索数字化情境教学模式,尝试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传播有机结合。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践中,她以 “唐代诗人的空间视角重构” 为切入点,尝试运用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创作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并引入新媒体话题标签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古诗文本与当代媒介话语的联系。在《蜀道难》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组织学生模拟文旅传播场景,让学生在情境化表达与戏剧化演绎中,感受诗歌中的空间意象与艺术魅力。
(二)数学实践模块:怎么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又怎么让这些方法落地见效
数学课堂通过构建 "生活实验室" 教学场景,将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教育团队成员秦雯运用情境教学理论,精心设计 "超市采购决策分析" 和 "校园空间规划实践" 两大课程模块。在 "超市采购决策分析" 模块中,学生依托虚拟货币交易系统,基于商品定价策略和促销规则,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完成消费决策方案设计;而 "校园空间规划实践" 环节,则要求学生运用空间测量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完成功能分区规划与面积测算等实践任务。此外,课堂还设置 "数独逻辑推理挑战赛",采用小组协同攻关模式,通过多轮次策略研讨与逻辑推演,最终评选出 "数学建模能手" 并授予荣誉认证。
二、让红色教育更生动:用沉浸式学习方法,打牢思想教育根基
在支教实践中,团队将红色教育课堂搬进盐城革命纪念馆,开展 “红色小记者” 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佩戴自制采访证,沉浸式聆听老党员张爷爷讲述新四军盐城重建军部的历史。张爷爷以生动细节,再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历程。活动中,学生专注倾听、认真笔记,踊跃提问,展现出对红色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探究热情。
三、激励体系创新: 用 “星星银行” 积分制调动学习积极性
为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项目组构建 “星星银行” 激励机制。该机制通过量化评估体系,将课堂互动质量、课业完成情况及同伴互助行为等学习要素,转化为 “知识星” 与 “品德星” 两类评价指标。当学生累计获得 10 枚星级奖励时,可自主选择兑换文具盲盒或课外读物。实践表明,这一基于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激励模式,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与竞争意识。具体表现为课堂专注度提升、主动参与频次增加、课后作业完成质量改善,以及同伴互助行为的常态化发展,形成积极正向的班级学习生态。
四、让学习空间和孩子成长紧紧绑在一起:社区教育这样玩出新花样
在支教项目后期,项目组策划举办了 “教育者沙龙” 专题研讨活动。活动邀请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代表等多方参与,就 “双减” 政策背景下校外教育创新发展议题展开交流。家长代表结合日常教育观察,分享了对校外教育的期待与建议;社区教师也从自身工作出发,围绕课程设计、资源调配等方面,交流了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体会与未来设想。
五、支教工作让学校和社区手拉手教孩子:打造红色教育的长期发展模式
落下帷幕后,团队与健康路社区经深入探讨,初步规划每月开展 “家长课堂”“亲子阅读会” 等特色活动。谈及此次合作,社区书记周建国表示,高校学子带来的新思路与专业见解,为社区教育发展注入了别样活力,恰似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社区教育这片园地。
本次支教实践活动圆满收官,其在社区教育创新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将知识传授与红色文化浸润有机融合,通过系统化教学设计,实现对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深度培育;参与实践的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学相长中,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知与思考。活动闭幕式上,“优秀学员” 表彰环节结束后,青少年集体诵读《少年中国说》,以铿锵有力的文字诠释新时代少年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此次社区教育创新实践提供了生动注脚与实践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