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支教传知识,行动守心意

时间:2025-07-22 11:30:55 关注:

  2025 年 7 月 7 号,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跑到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健康路社区,搞起了暑期公益教学活动。团队特别会想办法,把课本知识都藏在好玩的情景游戏和互动活动里,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他们特别细心,发现每个孩子学习速度不一样,就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在活动开始前,团队专门研究了社区里孩子们暑假到底需要学啥,根据这个精心设计了课程。他们就盼着能让孩子们暑假过得开心,顺便给社区教育琢磨出更多新点子。

  数字游戏启智:让数学知识 “活” 起来

  清晨九点,阳光透过社区活动室的窗户洒下,孩子们已端坐在椅子上,翘首盼着志愿者老师。课堂上,老师用 48 颗糖果作为教具讲解除法:“分给 6 个小组,每组能拿几颗?” 孩子们或心算、或摆手指、或书写计算,当成功得出每份 8 颗时,兴奋地拍手欢呼。生活化的教学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轻松印入孩子们的脑海。

  在周长教学课上,志愿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根 24 厘米长的铁丝,引导道:"我们来当魔术师,用铁丝变出不同的长方形。" 孩子们踊跃动手,很快折出 10×2、8×4 等多种规格的长方形。一个内向的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所有长方形的长加宽都等于 12 厘米!" 志愿者当即鼓励,并组织大家验证,孩子们在讨论中轻松掌握了周长知识。

  在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实践成员组织 “桥梁加固” 积木搭建赛。四边形结构的桥梁摇摇晃晃,而三角形结构的坚如磐石。鲜明对比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他们在动手实践中直观领悟几何原理,让课堂化作知识探索的趣味天地。

  绳舞跃动间,书声潺潺淌

  语文课上,志愿者老师想出个超有意思的招儿!把背古诗和跳绳结合到一块儿了。孩子们一边听着绳子 “唰唰” 甩地响,一边扯着嗓子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古诗直接变成跳绳口号,越跳越起劲儿,越念越上头!以前觉得绕嘴的句子,跟着跳绳节奏一念,不仅顺口了,蹦跶着蹦跶着就全记在脑子里了,玩着玩着就把传统文化学明白了。

  志愿者想了个超有意思的点子,把跳绳和词语接龙凑一块儿了!小朋友们一边蹦跶着跳绳,一边绞尽脑汁接词语。跳得时间越长,接的词语越多,那成就感直接拉满!这么玩着玩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了,运动的时候还能顺便学知识,一举两得!

  在比喻句教学时,志愿者想出了好玩的办法。他们拿起跳绳,带着孩子们做游戏。跳绳甩起来的时候,弯弯的就像天上的彩虹。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也学会了用比喻说话。有的孩子说:“彩虹弯弯的,就跟老师甩的跳绳一样好看!” 还有的孩子说:“老师笑起来甜甜的,就像春天的太阳,照得人心里暖暖的。” 这些有趣的游戏,就像一把小铲子,把语文知识种在了孩子们心里。在笑声里,这些知识慢慢发芽长大,以后肯定能开出漂亮的花。

  课堂互动于思维碰撞中提升沟通能力

  活动现场,志愿者以温和智慧的方式化解孩子矛盾。面对因彩色积木争执得面红耳赤的两名男孩,志愿者并未贸然介入,而是蹲下轻声引导:“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并借助情绪词汇卡片,帮助他们表达感受。蓝衣男孩举着 “委屈” 卡片,坦言对方未经同意抢走积木;另一位男孩则用 “生气” 卡片道出因作品被否定的不满。志愿者循循善诱:“我理解你们的感受,若重来一次,你们觉得该怎么做?”

  在日常相处里,志愿者们始终秉持引导式教育理念。每当孩子们因文具使用产生分歧,团队成员并不急于介入评判,而是搭建平等对话的桥梁,耐心倾听双方陈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与真实想法。在温柔而坚定的引导下,两名争执的少年逐渐敞开心扉。身着靛蓝衣衫的少年率先垂眸,话语间带着腼腆:“先前对作品的评价欠妥,是我思虑不周。” 另一位少年亦微微颔首,轻声回应:“取用材料前该先征得同意,这是我的疏忽。” 这些质朴的言语,如春雨般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将矛盾化作相互理解的纽带,在不经意间播撒下尊重与包容的种子。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矛盾与和解的场景频繁上演,成为孩子们天然的社交课堂。志愿者秉持 "问题即教育" 的理念,用情绪卡片引导表达、通过角色盲选模拟情景,帮助孩子们在真实冲突中理解共情,掌握沟通技巧。正如志愿者所言:"冲突里的经验,是社交成长的珍贵养分。" 点滴积累间,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已悄然拔节生长。

  你教我学,故事成回忆

  活动尾声,孩子们踊跃展示学习成果。他们有的演示 "弹珠学算术",有的分享 "跳绳背课文" 诀窍并流利背诵古诗;写作课上男孩用猪叫声比喻爷爷呼噜,数学课代表将除法比作分蛋糕,童趣比喻让知识鲜活有趣,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这次活动虽然没有培养出所谓的 “小天才”,但孩子们解出难题时的欢呼、与朋友和解时的笑容,都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联起这次教学活动的双向价值。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也收到了孩子们亲手绘制的礼物,有的画着老师授课的场景,线条稚嫩却充满爱意;有的描绘着活动中的趣事,色彩鲜艳且富有童真。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童真,是孩子们最真挚的情感表达。社区家长王女士激动地赞叹道:“孩子回家后还在兴奋地讨论几何实验,说今天学到了好多有趣的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学习效果真是太好了!”

  实践点滴:社区教育焕新的温暖历程与探索印记

  暑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赴盐城社区开展教学。教学中,志愿者以糖果作教具讲解除法,将跳绳数数与背古诗结合,寓教于乐,实现知识融合教学。

  志愿者们特别感慨,这次活动让大家都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打算好好复盘总结,琢磨出更多有意思、效果好的教学点子。以后再去教不同社区的孩子,会根据孩子们的性格和学习情况调整课程。大家都盼着能把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推广开,让更多小朋友能一边玩一边学新知识,把社区教育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

作者:沈轶凡 毕馨怡 朱琴 来源:红心研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