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说乡情,润泽童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公益课堂,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文化紧密结合,为小学生们带来了充满趣味与惊喜的学习体验。

小老师们与社区小朋友合影留念 黄惠婷摄
活动期间,团队成员化身小老师,通过生活场景、文化故事、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小老师赵马琪以作物生长周期为例,引入数量单位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生动的农业场景;郑君亭则借助渔网,拆解其中的几何特性与比例原理,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理解复杂的数学理论 。

小老师郑君亭讲解渔网的几何特性 郑子婧摄
在课堂实践中,郑子婧以集装箱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运用数对知识解决空间定位问题,成功搭建起数学理论与工业应用的桥梁。顾予杨、曾志婷、王思睿三位小老师则通过《粽形几何探秘》等特色课程,将生活场景变成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老师郑子婧通过教具演示集装箱布局 黄惠婷摄
在文化传承方面,陶凌昕讲述红色数学家的故事,将红色文化与数学教育有机融合;王凯璇从宁波特色美食溪口千层饼入手,带领孩子们探索图形对称之美,还让孩子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传统美食制作中的应用。
课堂上,丰富多样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倪峥组织的巧算二十四点、华容道等游戏,让学生们在欢乐中锻炼逻辑思维;徐一萌的折纸课堂,先通过垃圾分类折纸引入,再深入到数学相关折纸,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理解几何奥秘;黄惠婷则带领学生通过描绘宁波本土建筑,强化数学思维,提升对图形美的认知。
此次公益课堂,宁波大学的学子们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学的热爱,也让他们在学习中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未来,实践团队希望继续开展类似活动,为更多孩子的成长贡献力量。

学生挑战华容道 黄惠婷摄
此次公益课堂,宁波大学的学子们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学的热爱,也让他们在学习中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未来,实践团队希望继续开展类似活动,为更多孩子的成长贡献力量。

垃圾分类折纸课堂 郑子婧摄

宁波建筑绘画课堂 郑子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