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山大禾风拂长丰:以教育之光点亮乡村振兴路​

时间:2025-07-16 08:53:54 关注:
山大禾风拂长丰:以教育之光点亮乡村振兴路​
七月的江淮大地,暑气蒸腾,合肥市长丰县左店镇的教室里却涌动着别样的热烈——山东大学禾风童行支教队的老师们正带领孩子们拆解电机模型,字正腔圆地朗读诗歌,用彩笔描绘家乡的模样。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之约,既是山东大学践行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校训、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一群青年学子以知识为炬、以热忱为焰,为乡村儿童点亮成长之路的温暖注脚。​
初心如磐:一堂筹备三个月的 "成长课"​
"安全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石,这份嘱托我们时刻记在心上。"7 月 9 日的开营仪式上,左店镇团委书记周子静的话语落在支教队员心间,也映照着山东大学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 的育人初心。​
 
这支由7名跨学科队员组成的队伍,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打磨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黄诗艺反复修改推普教案,将"普通话是沟通的桥梁"具象为"能让新疆的哈密瓜甜进长丰孩子的耳朵";理工科背景的戴俊杰带着 3D 打印的电机模型奔赴乡村,只为让孩子们直观看懂 "电如何让轮子转起来"。"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课本,更是望向世界的窗。"队长王怡宁的话,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在国家推动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下,山大学子正以青春之力,搭建起城乡教育的连心桥。​
课堂焕彩:用多元教育浇灌成长之花​
清晨的琅琅书声里,藏着最动人的成长密码。在禾风童行的课堂上,知识传播突破了传统课本的局限,通过多元化课程设计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科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戴俊杰主导的 "智能小车实验室",以基础电子元件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运转原理。课程通过简易马达组装、蓝牙模块功能演示等环节,将抽象的科技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项目,使学生直观认识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激发其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一教学模式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地要求相契合。​
推普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家国认同。黄诗艺设计的情景教学体系,涵盖日常交流场景模拟、普通话语音规范训练等内容。课程特别融入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对比讲解不同地区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强化语言学习与家国情怀的关联。经过系统教学,学生的普通话表达流畅度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运用标准语言进行跨区域交流的自信,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语言基础,体现了推普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课程着力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王怡宁开发的"中外节日文化对比"课程,以圣诞节与中国年为切入点,通过习俗解析、文化内涵阐释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形态中蕴含的共同价值追求。课程引导学生在认知多元文化的同时,深化对本民族传统的认同,这种教学设计既符合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也为学生构建了开放包容的文化认知框架。​
收获满盈:在双向奔赴中读懂 "奉献" 二字​
13 日的趣味绘画课上,一个女孩举起画纸:画面里,戴眼镜的老师正教机器人跳舞,天上飘着"山"字校徽形状的云朵。"老师,这是你教我们的'山'字,平翘舌我记住啦!"我们忽然读懂了奉献的意义——那些在课堂上纠正的每一个发音、演示的每一次实验、倾听的每一个故事,都在孩子们心里刻下了温暖的印记。
放学时,孩子们排着队说再见,普通话里裹着乡音,却比任何完美发音都动听。他们的小口袋里,装着自己组装的马达、写满拼音的练习纸、画着机器人的涂鸦,更装着对知识的渴望、对世界的好奇。这些收获,恰是支教队员最珍贵的勋章——在国家号召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道路上,他们用行动证明:奉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在教育的田野上共同成长。​
暑气渐消,晚风拂过稻田。禾风童行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山东大学百年来始终坚守的担当:以教育为桥,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每个角落;以青春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答案。而那些在长丰教室里种下的种子,终将在祖国的沃土上,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王怡宁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