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孩子的笑容里,藏着兰理工实践队怎样的星火微光?
为积极响应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号召,为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支持,营造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7月15日,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心光拾彩”实践队志愿者与指导老师带着爱心与热情走进甘肃省临夏市东乡县东乡民族中学,以运动为桥、以心灵为岸,将活力满满的互动游戏与心理健康引导巧妙融合,为乡村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满温暖与力量的成长时光,用星火微光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之路。
清晨的操场是活力的舞台,一场沙包游戏让陌生感在奔跑中消融。志愿者与孩子们组队竞技,小小的沙包在掌心传递,每一次精准投掷都考验着反应速度,每一次默契配合都拉近了心灵距离。奔跑时的风、协作时的笑,不仅锻炼了身体协调性,更让孩子们在轻松的运动中卸下拘谨,在团队互动中感受被接纳的温暖,悄然建立起安全感与信任感。
图为志愿者们在和东乡中学小同学玩沙包游戏(杜骞 摄)
操场的欢笑声尚未散尽,运动的活力已悄悄为心灵松绑。从操场到课堂,运动点燃的热情自然延续,一场“绘见未来”的心灵对话也随画笔一同铺开。当运动的热情转化为表达的勇气,画笔便成了情绪的出口,梦想的载体。那些在奔跑中建立的信任,此刻化作指尖的暖流,让知识的分享、心灵的交流都更显自然。运动播下的活力种子,正在纸笔间悄然生长为对未来的笃定向往,让心灵的滋养与身体的舒展同频共振。
图为东乡中学小同学积极用彩笔绘出自己想要的未来(杜骞 摄)
图为志愿者和东乡中学小同学在讨论未来(杜骞 摄)
图为志愿者为东乡中学小同学讲授学习方法(杜骞 摄)
图为志愿者们与东乡中学小同学以及他们的作品合影(杜骞 摄)
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教室,当鼓点咚咚敲响的瞬间,“击鼓传花”的热情便如潮水般漫过每个角落。随着鼓声咚咚响起,“彩花”在孩子们手中紧张传递,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写满期待与兴奋。鼓声骤停时,拿到“彩花”的孩子在志愿者和同学们的鼓励下站上讲台,逐渐自信地展示特长:清脆的歌声、灵动的舞蹈、生动的故事……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小小的突破,每一声喝彩都在心底播下自信的种子。运动积攒的活力化作勇气的底色,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卸下拘谨,在展示中收获肯定,社交的勇气如同悄然拔节的幼苗,在满室欢声笑语中舒展枝叶,向阳生长。
图为志愿者在和鼓励东乡中学的小同学们展示自己(杜骞 摄)
游戏的欢笑声还在教室角落轻轻回荡,一场满溢温情的情绪科普课堂已悄然铺展开来。志愿者们带来精心准备的情绪贴纸教具,“谁能认出这张贴纸上的情绪呀?”志愿者揭超举起贴纸,温柔的语调里带着鼓励。小手们像雨后春笋般齐刷刷举起,有的孩子踮着脚尖抢答,有的指着贴纸认真描述:“这个是开心,因为它在笑!”在“认一认”“贴一贴”的互动游戏里,孩子们的指尖轻触贴纸,将不同情绪一一对应,原本抽象的“喜怒哀乐”,在彩色贴纸的映衬下变得鲜活可感。志愿者们趁热打铁,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拆解情绪的秘密:“生气就像小火山喷发,我们可以深呼吸让火山慢慢降温;难过时像雨天,哭一会儿也没关系……”生动的比喻让情绪管理技巧变得简单易懂。分享环节里,孩子们不再拘谨,有的举着“开心”贴纸说:“和志愿者姐姐玩游戏时我就是这样!”有的指着“难过”贴纸小声分享:“考试没考好会难过,但志愿者哥哥说下次努力就好。
欢声笑语中,情绪不再是模糊的“小烦恼”,而是可以被理解、被接纳的“小伙伴”。当最后一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开关”——“画画能让我开心”“和朋友玩会变快乐”,午后的教室里,知识的暖流与心灵的微光交织,每一张认真的小脸都写满收获,让情绪管理的种子在温情互动中悄悄发芽,静待成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情绪的意义与管理小技巧。大家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情绪故事,在欢声笑语中学会了理解情绪、接纳情绪,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开关”。
图为东乡中学小同学在认真识别“情绪贴纸”(张庆哲 摄)
图为东乡中学小同学在讲述自己的情绪理解与情绪故事(第维佳 摄)
图为志愿者在帮助东乡中学小同学寻找“快乐开关”(杜骞 摄)
夕阳为教室镀上暖金色时,一天的时光在孩子们扬起的笑脸上轻轻落笔。那些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画笔尖流淌的梦想、鼓点中跃动的勇气、贴纸间绽放的情绪微光,都成了“星火润心”最生动的注脚——志愿者的陪伴是暖阳,将温暖揉进每一次牵手与倾听;精心设计的活动是灯塔,让心灵在互动中慢慢舒展。当梦想的羽翼在欢声笑语中渐渐丰满,当希望的种子在爱与陪伴的滋养下悄悄破土,这场以心润心的约定,早已在时光里写下未完的续章,等待着更多星光与童心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