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星火启明处,凝眸风起时|追溯宁波地委革命印记

时间:2025-07-15 20:20:23 关注: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学子
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
用实际行动上好社会实践这门“必修课”
实践简介
  团队名称:“红色故事青年说”社会实践团队
  实践时间: 2025年7月
  实践地点:中共宁波地委纪念馆(宁波海曙区解放南路)
  实践内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红色故事青年说”团队前往中共宁波地委纪念馆,以参观学习为契机,深化对党史的认知,在实地情景体验中感悟历史厚重,传递红色精神。以细微视角折射宏大情怀,始终秉持红色初心,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与重托。
实践内容
  
【 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外观图】
  燎原星火:浙东红色根脉的诞生
         1925年初春,经充分准备,中共宁波支部在湖西醋务桥的启明女中宣告成立,这是宁波大地上最早播下的红色火种。同年8月,支部升格为中共宁波独立支部,随校址迁至丝巷弄星云坊。1926年1月17日,中共宁波全地方第一次大会在启明女中召开,中共宁波地委正式诞生,这座小院从此成为宁波革命的摇篮。
         在地委存在的一年零六个月里(1926年1月至1927年7月),宁波党组织迅速发展,建立40余个基层组织,党员人数达1200余名,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2%,浙江党员的三分之一,是宁波革命的“心脏”。展厅内泛黄的会议记录手稿、早期党员名册,清晰记录着这段星火最为炽烈的历史——从发动工农运动到组织学生斗争,从秘密发展党员到传递革命指令,无数影响浙东革命进程的决策在此诞生。奠定了浙东党组织基础,使浙东地区从分散的革命活动走向有组织的统一领导。
 
【图为启明女中场景图及样板画】
  先烈群像:信仰照亮的革命征程
  纪念馆入口处,杨眉山、赵济猛、王家谟三位烈士的半身雕像静静伫立。他们既是中共宁波地委先后任职的书记,也是启明女中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在课下播撒革命火种。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宁波党组织在几经破坏的严峻条件下,继续组织浙东、奉化、亭旁及余姚工农红军第一师的武装暴动。
         杨眉山以 “为工农解放而奋斗” 为信念,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赵济猛深入工厂农村,用通俗话语向群众宣讲革命理念;王家谟临危受命,在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时仍坚守岗位,最终慷慨就义。他们在腥风血雨中坚守党的秘密,用智慧与勇气构建起隐蔽战线;他们面对死亡毫无惧色,用牺牲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如今,他们的事迹被镌刻在宁波地委旧址的展墙上,与那些泛黄的文件、磨损的教具一起,成为崇高革命理想的生动描绘,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图为三位烈士半身雕像】
         精神传承: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
  “他们在和我们相仿的年纪,就已然用青春和生命践行誓言,他们身上闪耀着‘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伟大斗争精神。” 团队成员在实践记录中写道。旧址内展示的教师办公室里,煤油灯、旧书架、教案本等陈设,呈现了先烈们 “以课堂为阵地、以生命为火种” 的工作场景,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革命理想如何在青年学子中生根发芽。实践团队在旧址内开展了沉浸式学习:在复原的地委会议室驻足凝视墙上的革命标语,在展柜前仔细研读影像史料,在小院老槐树树荫下交流心得感悟。成员们表示,触摸斑驳的墙壁,凝望先烈的塑像,能清晰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信仰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旧址内研读史料】
实践总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座旧址正是这一精神谱系在浙东大地的生动体现。团队将此次实践收集的史料与影像素材,制作成宣传视频和图文推送,以小切口展现大情怀,让更多人了解这处 “星火启明之地” 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合照】
         当年地委成员 “在黑暗中举火、在困境中前行” 的勇气,与今天青年 “敢闯敢试、勇担使命” 的追求一脉相承。正如实践成员们在“红色故事青年说”实践总结中所说:“从星火启明的小院再出发,要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勇担时代重任。”
作者:赵柏林 来源:“红色故事青年说”实践团队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