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5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灵义工之心窗引路人”暑期社会实践小队继续在宁波市民康医院与宁波市中医院开展实践活动。每日上午8点前,队员们便身着白大褂,在民康医院十四病区随医生查房。十四病区的环境其实并不像“刻板印象”中的病房那样严谨与严肃——白墙转为明亮清爽的黄绿色,每个病房墙上均可见的各式各样卡通挂画,玻璃窗上对着病人“wink”的线条小
狗窗贴,护士站前台一字排开的小手工,每一个小细节都透着生活气息。这样的环境给一早的查房工作增添了不少热闹的氛围,病房内的互动就如邻居之间早间的串门,亲切而轻松。
这里多为心理轻症患者,尤以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居多。护工主动告知老人状况,一位有老兵气质的老爷爷热情地与医生握手。病房内,一位奶奶笑着认出了医生们,交流在电视音乐与窗边吹入的微风中展开。尽管部分病人状态不稳,但查房时的积极互动传递着治疗的希望。

在民康医院12355心理热线室(门诊部304室),小郑医生时刻准备着。她强调:“每次电话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无法预知对方是否处于危机状态。”队员们了解到,每次接线都

需详细记录来电者信息、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案,墙上贴满了操作指南和应急预案。所幸实践期间未接到突发危机来电,但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工作者期盼人们勇于求助的愿望。
民康医院又称荣军康复医院,队员们得以近距离服务退伍老兵“老班长”们,协助体检。医院组织老兵们赴溪口蒋氏故居出游散心,老兵们畅聊家常、合影留念。一声声“小同志”和真诚的谢意,让队员们感受到服务老兵群体的意义,哪怕只是简单的提醒。
实践还延伸至宁波市中医院心理门诊,探索中医在心理诊疗中的可能。虽然西药治疗仍是主流,中医方法也尚未完全认证,但对于较轻问题或拒服西药的病人,坐诊的徐医生尝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解释与疏导,提供了一种替代思路。
在十四病区温馨的病房、12355热线的铃声旁、与“老班长”同行的路上、探索中医疗法的诊室里,队员们将书本知识置于真实生命情境中检验,更深刻体悟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温度与责任。他们见证了环境细节对心灵的抚慰,理解了及时求助的珍贵,也感受了老兵精神与医者仁心的力量。这次心灵之旅,是向内的专业价值认同深化,更是向外的青年热忱延伸——努力成为开启“心窗”、连接需要与帮助的“引路人”。源于实践的感悟与担当,必将指引他们在关注心灵健康、服务社会的路上走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