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财经大学“薪承红土 数智永新”实践队员们迎着熹微晨光启程前往永新县澧田镇,寻觅舌尖上的非遗——“和子四珍”,调研当地酱制品产业发展现状。一行人走进枧田村、西陂村、双江村等地,开启了一场深度探访之旅。
舌尖非遗助振兴,酱香阵阵传千年 实践队员来到探访的第一站——枧田村。刚踏入村子,大家便被庭院中晒酱的景象所吸引。枧田村大力推行“庭院经济”,每年的7月到10月,农户们大量制作酱姜、酱萝卜、陈皮、蜜茄,并在自家庭院中晾晒。一排排酱制品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图为村庄道路上的制酱文化主题壁画
在枧田村村支书的邀请下,实践队走进一位农户的庭院中。两位老奶奶正忙碌着,“这制酱啊,可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她们向实践队员们介绍,“晒酱最看老天爷脸色,把日头晒足了,这酱萝卜才能攒足精气神,吃起来才有那股子醇厚的香”。采访过后,实践队员们纷纷拿起铲子、竹筐参与到劳动之中。

图为实践队员协助农户收集酱制品
离开农户家中,实践队前往西陂村,参观当地合作社式经营的制酱工厂。与枧田村传统的庭院制酱不同,这里的制酱融入了现代化的生产方法与管理模式。西陂村书记介绍到,合作社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制酱工厂
访草市坳寻史迹,续承赤脉铸新魂 推开枧田村史馆的木门,浓浓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在驻村干部的深情讲解中,“暴动第一村”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实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大家屏息聆听,体会到枧田村这“永新武装暴动第一村”背后沉甸甸的历史重量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力量。

图为驻村干部为实践队员讲解枧田村史
随后,一行人前往草市坳战斗纪念碑。纪念碑庄严肃穆地矗立在那里。队员熊健为大家讲解草市坳战斗的英勇历程,当年战士们在这里浴血奋战,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实践队员们站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致敬,深刻地体会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图为队员熊健讲述草市坳战斗故事
下午,队伍转战双江村,到访当地的蚕桑产业基地。进入基地,连片的桑田郁郁葱葱,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基地负责人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小范围试种,到如今累计拉动就业数百人,每一步都凝聚着政府和村民们的努力。大家认真倾听,时而提问,详细了解蚕桑产业如何带动村民增收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队员钱嘉琪感慨道,“这乡村特色产业真是帮村子发展的好路子,我们年轻人也该扎到地里,帮着把产业做更好。”
此次澧田之行,无论是枧田村的庭院制酱、红色历史,还是西陂村制酱工厂的创新经营,亦或是双江村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都让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多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