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乡村发展,贡献青春方案:湘潭大学“湘约筑梦”实践团暑期“三下乡”圆满结束
(指导老师:李倩,通讯员:胡旭馨、冯加乘)
6月28日至7月8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湘约筑梦”实践团9名成员赴湘西花垣县板栗村、保靖县黄金村等地,聚焦非遗传承、产业调研、红色支教、党建交流四大主题,开展调研走访+赋能发展系列文明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续写非遗故事,活化文化传承在板栗村,“湘约筑梦”实践团专访苗鼓苗歌传承人吴秀满,学习苗鼓演奏技法与苗歌演唱技巧。在苗族绺巾舞传承基地,成员们跟随石山东、石进海两位州级传承人,研习绺巾舞的历史渊源,成员们在“摆巾”“绕巾”等核心动作中感受文化内涵。在板栗村残疾人之家,扎染传承人石杰忠讲解“扎结、染色、固色”等核心步骤,介绍当地如何采用“非遗 + 公益”模式,培训40余名残障人士掌握扎染技艺,帮助当地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故事。实践团成员利用专业所学,用镜头记录了苗鼓苗歌、绺巾舞、当地扎染技艺背后的文化故事,制作了《披“巾”斩棘的少年》、《这!就是扎染》《跟着鼓点去“赶秋”》《这里是湘西!》等系列微纪录片,通过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推广,视频浏览量数万次,引来1000+青年网友点赞评论,这也反映出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抱有极高的关注度。实践团还通过文字宣传当地文化,形成10余篇新闻报道,其中《振兴在苗乡,谱写新篇章》《苗鼓承古韵,苗歌续新声》等报道在红网、新湖南、校园网站、基层网、大学生之声等平台浏览量达数万次。
(图1:“湘约筑梦”实践团成员和扎染传承人石杰忠合照)

二、聚焦产业振兴,把脉乡村发展规整排布的茶树丛、现代化的喷灌设施、生态化的茶园布局,处处体现着现代农业技术在传统茶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保靖县黄金村,实践团深度调研黄金茶产业发展现状。茶园基地负责人指出:“我们在保留传统工艺基础上,引进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设备,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更保障了黄金茶香高、味醇、形美的核心品质特征。”基地负责人介绍了“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由来,讲述了村民借助黄金茶脱贫致富的故事。实践团了解到黄金茶在销售方面存在的困境,结合自身广告学专业知识,从形式和内容方面出发,为黄金茶开拓电商销路、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宣传片、如何吸引青年人来此探索黄金茶之美等方面提供实操方案,相关想法形成政策建议,得到当地政府采纳。负责人表示:“黄金村需要年轻人,尤其是像你们一样有想法、有知识、有热情的年轻人,黄金村随时欢迎你们到这里干事创业!”
(图2:黄金村书记带领湘约筑梦实践团成员参观基地)

三、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教育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通过地图来学习党史”。恰逢“七一”建党节,“湘约筑梦”实践团来到黄金村傍海小学,给四年级22名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支教活动。成员谭奥林以英文歌曲《Little Star》拉开支教活动序幕,利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通过英语教学活跃课堂氛围。成员王之婧运用湘西地图与长征路线图,讲解了湘西州地貌特征和历史沿革,重点介绍了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湘西地区的革命路线和红色故事,描绘了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通过小组交流,将孩子们眼中“遥远”的党史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红色精神。傍海小学的少先队员李梓萌说:“通过这堂党课,我对党的向往与崇敬之情更加强烈,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以后要争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图3:成员王之婧向学生们讲述党史故事)

四、调研基层党建,提供青年方案实践团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板栗村,专访村党支部书记,寻找乡村振兴战略助力青年发展的新思路。在党支部建设方面,村支书石湘伍介绍了本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经验。他深入群众,了解当地老中青不同群体所需,助力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以“互助五星”“三长制”为特色制度,将全村划分为多个责任片区,每位党员联系若干农户,实现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矛盾调解全覆盖。实践团结合在校经历,建议当地进一步结合苗歌、苗鼓等本土文化,打造沉浸式群众文化教育场景,既传承红色基因,又增强本地群众文化认同。同时,实践团就如何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将当地文化、党建活动进行时代化宣传提出见解,并将近期调研得到的当地青年发展需求进行整理,与支部书记进行探讨,为板栗村党建与青年发挥需求深度结合提供青年方案。从领略文化到助力发展,“湘约筑梦”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青春底色。未来,实践团将走进更多乡村,发挥专业力量,持续为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提供青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