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2025年7月9日,重庆移通学院“万灵赤脉·红韵传薪”党史学习教育团踏着夏日的热浪,走进荣昌区万灵镇这片镌刻着革命印记的土地。他们带着对红色历史的敬畏,怀揣着赓续精神血脉的热忱,在“探索弘扬红色文化,传承赓续精神血脉”的主题寻访中,与老党员们的初心撞了个满怀。
罗国书:铁轨上磨出的誓言,肩膀上扛着的担当 在罗老简朴整洁的家中,一群年轻学子围坐四周,聆听着这位历经岁月沧桑的长者讲述他的红色人生。老党员罗国书同志深情回忆道:“入党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带动群众,为共产党、为人民做事。”罗爷爷1950年加入共青团,之后投身艰苦的铁路建设一线,先后参与了6条铁路的修建,因表现优异被发展为党员。在此过程中,他始终将“为人民服务”的入党誓言铭记于心,在群众中处处发挥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当谈及最难忘的经历时,罗爷爷不禁想起1960年修铁路的那段峥嵘岁月。他感慨道:“那时候条件真是太苦了!当时社会还没有如今的机械化水平,修建铁路的所有材料全靠我们的肩膀和双手。大家用扁担挑,用背篓背,用肩膀扛,肩膀磨破了皮,结痂后又磨破,手掌的老茧一层叠着一层。”但他目光坚毅地强调:“这是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每个共产党员都不怕牺牲,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罗老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深刻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团队成员。
访谈最后,罗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你们现在赶上了好时代,这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汗水甚至生命拼搏换来的,一定要好好珍惜!要努力学习真本领,勇于担当起国家发展的重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强大!”
陈德明:半世纪乡土坚守,在奋斗中领悟信仰 在沙堡村,80岁的老党员陈德明向“万灵赤脉”实践团深情讲述了他跨越五十载的坚守。从生产队会计到村民信任的“领头人”,他的故事里有泥土的芬芳,更有信仰的成长。
曾有暴躁的公牛挣脱缰绳,是他扑上去死死拽住牛角,他说“乡亲们信我,我不能撂挑子”。起初,他对“入党”二字有些懵懂,第一次申请未能通过。可当他在伙食团为社员分粮、在田埂上带领大家抢收,看着乡亲们的笑脸越来越多,心里忽然亮堂了——“这就是党员该做的事啊!”他讲起村里“笨小伙”凭着一股憨劲干成技术员,“娇姑娘”在田埂上磨出茧子成了劳动模范,然后望着眼前的年轻人:“苦是块磨刀石,磨得动筋骨,才扛得起事儿。”
陈元平:一辈子做好事,和平年代亦守初心 “我虽已年老,但依然会为人民服务。”75岁的陈元平一开口,就像邻家爷爷拉家常,可他的故事里,藏着“一辈子做好事”的执着。他总说自己没上过大战场,只是在抗苏战争时修过路。“前线是枪林弹雨,我们在后头修路,也是打仗!”后来,他成了基建大队长,村里的路修到哪,他的脚印就追到哪;村民要嫁接果树,他挎着工具包就上门,几千次嫁接从没收过一分钱。“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毛主席的这句话是他的行事准则。分享会最后,陈老希望年轻一代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安定生活,在和平年代同样要养成吃苦耐劳、敢拼敢当的精神。
刘祖华:修通民心路,用实干注解“为民谋福” 刘祖华老人家门口的路,是他当年带着村民一锄头一锄头凿出来的。80岁的他说起这条路,语气里藏着骄傲:“路通了,乡亲们的日子就活了。”“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他用朴实的话语道出党的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句肺腑之言,正是他数十年实干担当的生动注脚。刘老表示,虽已年事已高,但内心始终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面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奋斗征程,队员们深受鼓舞,一致表示将以刘祖华同志为榜样,学习并传承其为民担当的崇高精神。
此次“三下乡”红色寻访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团队成员在鲜活的历史教材和生动的榜样故事中,接受了深刻的精神洗礼。那些磨破的肩膀、长满老茧的手掌、踏遍乡土的脚步,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初心从来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把“为人民”三个字,活成日复一日的平常。
撰稿人:陈昭安 胥亦婷 牛泽田
拍摄:黄蓉 曾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