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青羽衔新”绘共富:艺术设计赋能“两山”转化的青春答卷——浙江农林大学“青羽衔新,溪村振兴”社会实践团

时间:2025-07-08 10:20:48 关注:

“青羽衔新”绘共富:艺术设计赋能“两山”转化的青春答卷

导语:2025年6月29日至7月4日,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青羽衔新,溪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开展为期一周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这支由多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带着"青鸟计划"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的优胜方案,通过主题墙绘、IP打造与文创开发,探索艺术设计与乡村发展的融合路径。
一、调色盘上的突围战
实践首日,迎接学生们的并非诗情画意。清晨分组开工后,物料短缺、墙体斑驳、天气突变三重困境接踵而至。"颜料色号与设计稿存在偏差,斑驳墙面吸色严重,刚画好的线条被细雨晕开。"团队成员在民房外墙前皱紧了眉头。现场照片记录下他们最初的窘迫:有人踮脚修补高处脱落的线条,有人撑着塑料布为未干画作遮雨。
困境催生智慧应变。面对色差,学生们化身"人肉调色盘",蹲在墙角反复调试颜料;针对凹凸墙面,改用多层覆盖技法,将缺陷转化为特殊肌理;空间狭窄处实施"车轮战术",三批队员轮流接力。更让队员们动容的是村民自发的支持——七十岁的王大爷搬来家中木梯,民宿老板娘送来整箱矿泉水,"这些带着体温的帮助,让颜料都变得更有温度。"队员小宋擦拭着溅满丙烯的衣角说道。
 
图 1实践团正在认真绘画
  • 竹宝IP唤醒乡村基因
    随着墙绘渐入佳境,原创IP形象"竹宝"成为激活乡村的新符号。这个拟人化竹笋造型诞生于前期"青鸟计划"设计竞赛,经20余名学生三轮优化成型。在村道转角处,团队成员正为"竹宝"绘制AR互动标识。"游客扫码就能听见方言讲解竹文化,静态墙绘就'活'了。"带队教师柯杰抹去额头的汗珠介绍。照片显示,戴着斗笠的"竹宝"或怀抱白茶、或脚踏竹筏,将当地生态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图 2实践团于成果图前示范打卡
艺术介入悄然改变着村庄生态。当团队在停车场绘制"竹宝"主题斑马线时,民宿经营者姚阿姨主动送来遮阳伞:"游客拍这些画发朋友圈,就是给我们打广告哩!"后期调研显示,90%村民认为墙绘显著提升了村庄吸引力。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延伸讨论会上,村两委与师生共商将"竹宝"植入竹编工艺品,开发主题文创产品。 
图 3实践团于地面绘制”竹宝“斑马线
  • 余村启示构建共富闭环
        7月4日,实践团专程造访乡村振兴样板余村。在"两山"会址公园,学生们系统记录余村从矿山到景区的转型细节。"余村印象文创店的运营逻辑给我们很大启发。"队员小林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必须建立IP孵化、场景营造、产业延伸的闭环。"这些思考迅速转化为实践方案——团队正协助村民开设美育工坊,培养本土创意人才。
 
图 4实践团于余村实地调研
大溪村党支部书记查李苏指着古道旁新绘的墙绘坦言:"'竹宝'不只是装饰,更是乡村文化的'代言人'。高校的专业支撑让绿水青山有了新表达。"校地共建的成果正在显现:党建联建协议签署三个月来,已有5组学生设计方案进入落地阶段,首批"竹宝"主题竹编即将投产。
当夕阳为最后一面墙绘镀上金边,艺术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已结出坚实果实。在红(党建)、绿(生态)、金(艺术)三色交融的共富画卷里,青春创意正持续激活"两山"转化的密码。
图5  实践团完成民房墙绘
 
图 6 实践团于”两山“理念石碑处合影
(通讯员 吴佳颐 孙楠 路成志)
 
作者:吴佳颐 孙楠 路成志 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