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宁波贝类养殖基地,浙江万里学院 "潮间探贝人" 研究生团队深入宁海养殖一线,在藻类培养车间、泥蚶繁育基地与太阳能养殖池塘间穿梭,将实验室理论与生产实践深度结合,为泥蚶产业升级注入青年智慧。

从藻类养殖温棚到贝类繁育车间,再到下水塘喂食和采样操作,一天的时间里,同学们走出实验室,化身为田间水边的观察者、学习者和记录者。这不只是一次普通的下乡调研,更是一场关于“劳动与科研”“基层与科技”的深度交汇。
在藻类培养车间,队员们第一次见到泥蚶的“口粮”——金藻、硅藻在恒温光控中孕育生命起点,成排的恒温培养桶与微藻养殖系统让队员们惊叹于 "养蚶先养藻" 的科技逻辑。金藻、硅藻等微藻作为泥蚶幼体的 "奶粉",其培养精度直接影响苗种成活率。繁育车间里,队员们亲历泥蚶从催产到稚蚶的完整流程。水槽中蠕动的幼苗、每日两次的换水操作、水温盐度的精准调控,让 "严谨与细致" 成为实践关键词。当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幼虫期纤毛摆动的生命律动时,队员们在日志中写道:"这是理论课本无法呈现的生命教育。"

在太阳能养殖区,"上层养虾蟹、下层养贝类" 的复合模式令队员们大开眼界。投喂时虾蟹饲料促进藻类繁殖,泥蚶通过滤食净化水质,这种生态联动使水体营养利用率提升 40%。养殖户坦言:"现在养殖既靠经验更靠科学,盼着年轻人带来新技术。

此次深入泥蚶养殖一线的实践,也让实践团队精准锁定了目前泥蚶养殖产业的痛点——繁育期苗种存活率低,尤其是高温胁迫下死亡率高的问题。 目前团队已携带样本返回实验室开展深度研究,未来将与企业协作推动成果落地,以青春力量书写潮间带的养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