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这扇子,古人是摇风纳凉,咱今儿个能让它在水里'画'出花儿来,您信不信?"7月2日,湘乡市东台中学的教室里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带来的非遗漆扇体验课,正以原创相声表演破冰开场,让传统工艺在青春课堂焕发新生机。
随着"说学逗唱"的诙谐演绎,实践队员们用生动语言揭开漆扇技艺的神秘面纱。从商周时期的漆艺雏形到明清扇面文化的鼎盛,从传统朱漆描金技法到现代流体漆艺创新,队员们通过古今对比讲解,带领同学们穿越千年时光,感知非遗技艺在时代更迭中的传承密码。当讲到漆扇"一器千工"的制作工艺时,七年级学生李同学忍不住轻叩桌面:"原来一把扇子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古人的智慧太了不起了!"
在精心制作的流程视频演示后,最令人期待的实操环节正式开启。"滴漆要像落玉珠,点水需如蜻蜓吻",实践队员们手持扇子边示范边讲解,同学们围在课桌前屏息凝神观察。当第一滴彩漆滴入水面,随着腕间轻转晕染出流动的纹路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快看我的扇面像银河!""我这个是渐变的晚霞!"在队员们手把手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完成滴漆、旋转、提扇等步骤,当一柄柄浸满创意的漆扇破水而出时,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创造的喜悦。
"从好奇张望到专注创作,再到举着作品四处分享,这就是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模样!"实践队员杨若曦在活动后兴奋表示。捧着绘有蓝紫渐变图案的漆扇,张同学难掩兴奋:"原以为非遗离我们很远,没想到亲手就能做出这么美的扇子,我要带回家给爸妈看!"一旁观摩的班主任刘老师感慨:"这种沉浸式美育课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进现实,比任何说教都更触动心灵。"
据悉,此次"非遗漆扇进校园"活动是实践团深化文化下乡的创新举措。当色彩斑斓的漆扇在课桌间轻轻摇曳,非遗传承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乡村校园。"让青少年在动手体验中感知文化魅力,才能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这场跨越千年的工艺对话,正以青春视角书写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崭新篇章。
(来源:李蓉 杨若曦 唐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