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闽卫院护理学院“梦飞天使”志愿服务队走进罗源县白塔乡百丈村。在陈氏大院——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指挥部旧址内,讲解员的讲述让1934年的烽火岁月重现:寻淮洲、粟裕等将领曾在此指挥改变闽东苏区命运的战役。展馆里复原的会议室、泛黄的历史照片与作战沙盘,无声勾勒出红军将士以简陋装备抵御强敌的壮阔图景。
古厝里的革命密码:从战略据点到脱贫引擎
占地2000平方米的陈氏大院青瓦白墙依旧,却藏着双重时代印记:1934年,红七军团6000余名将士从瑞金出发,在此肩负抗日宣传、牵制敌军的使命;2025年,这里变身5000平方米的红色体验基地,红军步道、瞭望台、铁索桥成为沉浸式教育场景。“红色研学让村子脱了贫!”村民的感慨道破了旧址的新生——当革命火种化作旅游资源,百年古厝成了乡村振兴的“活教材”。
现场党课上的职业叩问:廉洁与操守的血脉传承
场馆负责人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在古厝中为护理学子上了一堂特殊党课:“革命先辈的廉洁自律,与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操守本是同源。”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战地医疗器具,与队员们未来将操作的无影灯形成奇妙呼应——从1934年红军“简易绷带包扎伤员”到新时代“精准医疗守护生命”,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有队员在笔记中写道:“战地救护是白衣天使的‘精神长征’,我们的‘战场’,就在未来的病房与手术室。”
铁索桥连起的精神坐标:从烽火标语到南丁格尔誓言
返程时,队员们回望群山间的红军铁索桥,1934年刷在罗源城墙上的“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标语,此刻化作笔记本上的新注解:当展柜里的搪瓷药箱遇见现代护理教材,当“为人民服务”的信仰融入南丁格尔誓言,陈氏大院的飞檐翘角下,正续写着跨越世纪的生命叙事——从拯救民族危亡的烽火医者,到新时代捍卫健康的白衣天使,红色基因在护理人的指尖与心尖,从未褪色。
这场红迹之旅,让护理学子读懂了“守护”的双重意义:既要接过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更要在未来的护理岗位上,让“生命至上”的信念如百丈村的烽火般,永远照亮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