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校园新闻

会计学院:“青丝传韵”队深入调研东台发绣

时间:2025-07-14 10:28:31 关注:

文字(通讯员):韩赵洁

一审一校(团队指导老师):张鹏岩

二审二校(学院团委老师):陈慧敏

为宣传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家乡文旅,7月8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青丝传韵”暑期实践团队回到家乡江苏省东台市,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展开调研。团队走访当地有名的嘉丽发绣厂,观摩发绣制作的技艺流程,并与传承人陈柏余进行深入交流,用青年视角记录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细节与发展现状。

展厅佳作藏巧思

实践团队跟随传承人陈伯余走进嘉丽发绣厂展厅。嘉丽发绣厂展厅中央,一幅《秋山访友图》格外醒目。传承人陈伯余走上前,指尖轻轻拂过作品,向团队成员解释这是他前不久刚完成的作品。他指着画中若隐若现的茅舍说:“那屋顶的茅草,用的是刚剪下的新头发,软中带劲,绣出来才有蓬松感。”接着退后两步打量整幅作品,“做发绣就像交朋友,得懂头发的性子,头发也有脾气,顺了它,才能绣出活气。”

图为团队成员观赏《秋山访友图》。 韩赵洁 供图

绣房细工显匠心

移步工作室内,几位绣娘正低头专注于手中活计,她们左手扶布,右手持针,每刺一针都微微转动手腕,让发丝在布面形成极小的弧度。实践队员们现场观摩了发绣制作流程:从发丝的筛选、软化,到根据图案分丝劈线,再到运用平针、滚针等技法在绢布上细细勾勒,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心与功底。“单是劈一根头发就可能要练上几个月,稍有不慎就会断”,一位绣娘边演示边介绍,“一幅中等尺寸的作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

图为现场绣娘制作发绣。 韩赵洁 供图

匠人妙语话传承

谈及与发绣的结缘,传承人陈伯余回忆道,自幼耳濡目染长辈飞针走线,发丝在布上勾勒出的细腻图案令人着迷,这份好奇最终化为深耕数十年的坚守。当被问及为何以头发为绣材时,他解释,头发具有耐腐、不褪色的特性,且色泽独特,能呈现墨色晕染般的层次感,“每根发丝都有自己的故事,用它刺绣,是将时光与情感都绣进了作品里”。

在传承人陈伯余看来,发绣的意义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更承载着文化记忆。“过去女子常以发绣寄情,如今它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更多人透过作品了解东台的历史与人文。”不过,这项技艺也面临着挑战,他坦言,最大的难题在于年轻人的学习意愿不足,“发绣耗时费力,需要沉下心来,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并加入,让这门技艺永续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传承人陈伯余。 韩赵洁 供图

学传携手扬非遗

团队此次调研共记录下十余种传统针法的操作细节,并整理出传承人陈伯余关于发绣教育传承的具体建议。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与坚守,他们与传承人陈伯余协商把实践素材撰写成文稿发表,辅以短视频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会在校园和当地各大媒体平台账号进行推送,希望借机让更多人认识并尝试这门手艺。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凡颖 供图

这段实践经历,不仅让团队成员加深了对家乡非遗的认知,更激发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未来,团队愿以所学为笔,将调研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传播的力量,让更多人看见“东台发绣”的独特魅力;更期待以创新为桥,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助力这门古老技艺在青春力量的护航下,绽放出更持久的光彩。

(通讯员 韩赵洁)

 

作者:大学生之声 来源:大学生之声
校园新闻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