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月5日至11日,合肥工业大学青年“乡村CEO”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跨越皖浙两省,深入马郢村、前庄村、仙佰坑村与雅城村四个村落。他们不走“打卡式”调研路线,而是以深度访谈叩问发展密码,以产业溯源挖掘实践细节,以非遗体验触摸文化根脉,最终在一个个鲜活的青年奋斗故事里,揭开了青年“乡村CEO”推动乡村蝶变的神秘面纱。
创客领航:乡村合作构建共赢新生态 “创客要带着‘利他心’来,更要找到自己和乡村的‘连接线’。”马郢村村书记钟宇的这句话,成了团队在第一站最深刻的记忆。而创客王义强,正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十年前的马郢村,是个“年轻人走光、土地撂荒”的空心村。然而王义强却带着全部积蓄返乡,没急着搞“高大上”的项目,而是先蹲在田埂上跟老人们聊天——“您家这几分地,愿意跟着我种有机蔬菜不?”“咱们一起搞个合作社,卖菜的钱您拿大头。”
就这样,他牵头成立了现代农业综合性农场,把300多亩零散土地整合起来,种上了草莓、葡萄和有机蔬菜。为了让村民放心,他承诺“保底分红+利润分成”,还手把手教大家大棚种植技术。村民李大爷原本靠种玉米一年赚不到一万块,加入农场后,不仅每月能领工资,年底还有分红,“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再也不用让儿子在外头打工惦记家了。”如今的马郢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图为团队成员在田间参观 徐岩 供图
团队成员走在村里,看到的是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通到每家每户,农场里的灌溉系统、分拣车间一应俱全,每到周末,城里来的游客挤满了村里的农家乐。钟宇书记指着村口的游客中心说:“乡村要发展,得先看清自己的‘家底’——我们有好土地、好村民,只要保持开放,就能让‘活水’一直流进来。”王义强的农场,正是这股“活水”的源头,不仅带富了村民,更让马郢村成了合肥周边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科技驱动:生态资源变身经济新优势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生态变现,不能只靠‘卖山头’,得用科技给绿水青山装上新引擎。”在仙佰坑村,二次创业的青年“乡村CEO”竺城锋,给团队讲了一个“向日本学经验”的故事。竺城锋去日本考察农村,发现当地很多村子自然资源并不比仙佰坑村好,却能把农产品卖到全球。“他们靠的不是‘靠天吃饭’,而是科技和特色。”回国后,他立刻行动:一边整合村里的园林产业资源,组织村民成立苗木合作社,用无人机巡检病虫害,用大数据调控灌溉;一边跳出“种庄稼”的思维,引入泰餐体验馆——用村里的竹笋、野菜做食材,吸引城里游客;打造滑翔伞基地,把仙佰坑村的山林风光变成“体验项目”;甚至在溪边种上成片的绣球花,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结婚取景地”。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竺城锋 王一川 供图
“以前村民觉得‘守着山只能砍树’,现在知道山还能这么‘玩’。”竺城锋说。团队成员在滑翔伞基地看到,不少游客正排队体验,而基地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村里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当‘教练’,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同样用科技改变乡村的,还有返乡青年陈波。仙佰坑村盛产蜜梨,但过去“好梨卖不上好价”——收购商压价、分拣全靠手挑,优质梨混着次果卖,村民们只能“哑巴吃黄连”。陈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23年,他带着团队和浙江大学共建“科技小院”,给蜜梨产业装上了“智慧大脑”。如今走进陈波的蜜梨种植基地,团队成员眼前一亮:铺着铁轨的小火车穿梭在梨林间,自动运输刚摘下的蜜梨;分拣车间里,机械化设备通过重量、糖度、色泽,把蜜梨分成十几个等级;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提醒村民什么时候浇水、施肥。“以前一斤梨最多卖3块钱,现在优质梨能卖到15块,还能通过电商发往全国。”陈波拿起一个刚分拣好的蜜梨,递给团队成员,“你尝尝,这就是科技种出来的‘甜果子’。”
图为乡村创客陈波为团队讲解蜜梨的发展过程 王一川 供图
非遗活化:文化IP激发三产融合新活力 “一颗梨,能变成梨膏糖、梨味糕点,还能和皮影、拨浪鼓‘做朋友’——这就是前庄村的魔法。”在鸬鸟镇前庄村的鸬鸟食品产学研实验基地,青年“乡村CEO”张跃千的话,让团队成员充满好奇。前庄村种蜜梨有几十年历史,但过去一直“重种植、轻加工”,一到丰收季就担心“卖不掉”。张跃千返乡后,第一件事就是搞“梨的深加工”。他带着团队跑遍了周边的食品研究所,终于研发出梨膏糖、梨味糕点、醋梨爽等20多种衍生品。在基地的品鉴区,团队成员尝了一口“醋梨爽”——酸甜清爽,带着梨的清香。
除了让梨“变身”,前庄村还让非遗“活”了起来。在“篾匠姑娘”工作室,团队见到了徐无瑕——这个95后姑娘,放弃了城里的设计工作,回到村里学竹篾手艺。“刚开始很难,编的篮子没人要,房租都快交不起了。”徐无瑕说,多亏了村里的“两年免租+人才引进”政策,她才有了继续创业的底气。现在,她的竹篾制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上次有个客户说,要把我的竹篮当伴手礼,我特别开心。”
图为非遗传承者为团队讲解竹篾产品 徐岩 供图
而在拓物文创的设计工坊,孔万强正拿着一个“鳌梨给”文创礼盒——盒子上印着鸬鸟镇的遨鱼灯图案,里面装着蜜梨干和竹篾小摆件。“我们把遨鱼灯、陕西皮影、厦门拨浪鼓这些非遗元素整合起来,再和村里的蜜梨结合,没想到特别受欢迎。”孔万强说,去年这个礼盒卖了5万多份,不仅让蜜梨的包装“升级”,还让更多人知道了前庄村的非遗文化。
英才聚力:乡村振兴共绘发展新蓝图 调研结束时,团队成员整理笔记,发现这些青年“乡村CEO”都有三个共同的“身份”:他们是产业升级的“破冰者”——王义强打破了马郢村“只种粮食”的旧模式,竺城锋和陈波用科技让仙佰坑村的生态和农产品“增值”,张跃千让前庄村的梨从“初级产品”变成“高附加值商品”;他们是资源盘活的“操盘手”——徐无瑕让闲置的竹篾手艺变成“赚钱手艺”,孔万强把分散的非遗元素整合起来,变成乡村的“文化名片”;他们更是文化传承的“焕新师”——无论是马郢村的乡村记忆馆,还是前庄村的非遗工坊,都在他们的努力下,让乡村文化有了新的“表达”。“以前觉得乡村振兴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有这么多年轻人在为乡村奋斗。”
图为团队与青年“乡村CEO”竺城锋合影 王一川 供图
而合肥工业大学的这支团队,也有了新的目标——他们要把这些故事进行整理和深度剖析,把马郢村的“创客模式”、仙佰坑村的“科技模式”、前庄村的“非遗模式”分享给更多乡村。正如竺城锋在合影时所说:“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我们这些年轻人,就是要把自己的‘专业’和乡村的‘特色’绑在一起,让乡村的未来更有盼头。”如今,这些青年“乡村CEO”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乡村不仅有“绿水青山”,更有“金山银山”,还有“乡愁味道”——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
通讯员:陈浩然 王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