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团队由5名成员组成,涵盖美术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他们走访了多个行政村,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共收集有效问卷170份,完成访谈多场,拍摄影像资料150余张,录制视频多段,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调研发现,兴安县傩面具文化虽具有深厚的民俗底蕴和艺术价值,却面临传承人断层、认知度低、市场转化能力弱等突出问题。现有传承人平均年龄达62岁,近五年无新增年轻传承人;青少年群体中对傩面具“三十六神”文化内涵的了解率仅为14.3%。此外,文化传播渠道单一、教育体系融入不足、创新转化能力薄弱等问题也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非遗+教育+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模式,建议通过开发数字藏品、AR体验、短视频传播等现代化手段提升文化影响力;推动傩面具元素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展“傩面具创新课堂”;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协同机制,打造文旅融合项目,增强文化自我造血能力。

在兴安县某村,团队还成功举办了“我是小匠人”文化体验工坊,吸引25名儿童及18名家长参与。通过彩绘面具、观摩雕刻技艺、聆听傩戏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多位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也提升了田野调查、数据分析、政策建议等综合能力。队长张同学表示:“这次调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与复杂性。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主动担当文化传承的使命,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队员李同学则感慨:“每一次访谈、每一场活动,都让我们更加坚定用艺术服务社会的信念。”

未来,团队将继续跟踪兴安县傩面具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进展,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声,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落地,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