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旧州古镇实践,像一场踩着青石板路的文化漫游,走得越深入,越能摸到民俗骨子里的热乎气。
进博物馆那天,黄老师捏着绣花针的样子让我记到现在。她手里的绣球转着圈,浆过的布挺括挺括的,平针绣出的铜鼓纹像刻上去的。“这针得对着中轴线走,偏一点就歪了。”她说话时眼睛盯着绣面,手指捏针的力度没松过。那三个老绣球更绝,蓝布上绣的耕牛、戏台子,居然和古戏台上的浮雕能对上——原来老手艺里藏着这么多故事,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冷物件。

图1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在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与工作人员黄老师学习刺绣
古戏台的青砖缝里都像嵌着调子。清代的木梁早被晒得发红,墙上将士浮雕的铠甲纹,和黄老师绣的祥云纹是一个路数。当地老人说,以前这里唱山歌能传到河对岸,现在过节还能听见几句。我们蹲在浮雕前拍了几十张照片,回来对着电脑比对时突然明白:民俗哪是孤立的?绣球上的针脚、石头上的刻痕,早把历史串成了线。
韦奶奶的绣球摊像个小型文化实验室。72岁的人,说起“乙游联名款”眼睛发亮,比画着一天卖多少个的样子,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懂潮流。她摊位上的绣球,最小的能挂在手机上,最大的能当摆件,20块到120块的定价,都是街坊们摸着游客心思定的。我们发问卷时,好几个年轻人说“要是能自己绣个绣球带走就好了”,这才发现,文化要活得好,既得守着老底子,也得跟着人心走。
站在瓦氏点将台的石台阶上,风里都带着股劲儿。史料里说瓦氏夫人带“狼兵”抗倭时,绣球是兵卒怀里的护身符。现在想来,那些绣着“平安”的绣球,早把家国情怀缝进了壮族人的日子里。我们讨论着把她的故事编进山歌,突然觉得,所谓文化自信,不就是让老祖宗的精气神,能顺着绣球的线、戏台的调子,传到今天人的心里吗?
离开那天,我买了个韦奶奶绣的小绣球,针脚不算特别齐,但摸着踏实。这三天没干成什么大事,就是跟着绣球的针脚走了走,听老人们讲了讲故事。可心里清楚,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俗,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日子。往后再想起旧州,大概会先想起黄老师捏针的手、韦奶奶算钱的笑,还有古戏台墙缝里,那缕散不去的山歌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