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淮北师范大学“三下乡”的1名大学生奔赴砀山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团队深入当地老字号面粉企业——华瑞面粉厂,通过实地走访、与负责人座谈等形式,探究乡村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革新与社会责任,解锁“一碗面”背后的乡村产业振兴故事。

在生产车间,同学看到,小麦从卸粮、清理到研磨、筛粉,全程由机械臂和智能控制系统操作。振动筛通过多层滤网剔除麦壳、石子,色选机则精准识别并剔除异色麦粒,确保原料纯净;研磨环节采用“皮芯分离”工艺,通过6道研磨程序逐步破碎麦粒,分别提取麦芯粉、标准粉,满足不同面食需求。“我们还加装了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显示面粉的水分、灰分含量,一旦超标就会自动停机调整。”技术员的讲解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面粉加工已从“看经验”转向“靠数据”。

“咱们的小麦,80%来自周边5个乡镇的种粮大户,都是订单种植的强筋小麦。”在原料仓库,团队了解到,面粉厂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不仅提供优质麦种,还派技术员指导种植,确保小麦蛋白质含量达标——这样的小麦磨出的面粉,做馒头更松软,做面条更筋道,收购价每斤比普通小麦高0.2元。

座谈中,同学围绕“传统企业如何留住年轻人”“绿色加工技术应用”等话题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当得知厂里的年轻技术员大多是本地返乡大学生时,实践团成员小李深受触动:“之前总觉得乡村产业‘土’,但看到他们用专业知识改进设备、开发全麦粉新产品,才发现这里大有可为。”
此次实践让同学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扎根土地的产业支撑。“一碗面看似普通,却是乡村经济的缩影——从种粮到加工,每一环都藏着匠心与智慧,也藏着年轻人的机遇。”实践团带队老师总结道。
实践团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为当地面粉企业的品牌建设和技术升级提供建议。而这段“与面粉同行”的三下乡经历,也让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具体的理解:真正的产业振兴,就是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价值,让每一份坚守都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