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29 关注:

来源:团队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调研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调研
本次调查意在通过对旧址的实地考察来回顾当年淮海战役。本次调查是在2025年6月15日前往淮北市临涣镇文昌宫对淮海战役的战后旧址进行取材借此来了解当年淮海战役。我们组通过实地取材以及网上浏览资料进行调查。调查人员有:李越辉、管浩、郝磊、龚天昊、代梦南等。
一、战役背景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解放战争爆发。到1948年,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国共双方都在谋划军事计划。随着济南战役迅速胜利和辽沈战役迅猛发展,中原战局逐渐转入战略决战新阶段。为实现战略目标,华东野战军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并扩大首战目标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决策、部署逐步完善。1948年11月5日,国民党军部署“徐蚌会战”,11月初,淮海战役拉开帷幕。
 
二、战役过程
 
(一)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 - 11月22日)
 
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对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展开猛烈攻击。黄百韬兵团试图凭借工事顽抗,但华东野战军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经过激烈战斗,于11月22日全歼该兵团,击毙黄百韬,初步掌握了战役主动权。
 
(二)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 - 12月15日)
 
中原野战军在双堆集地区包围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黄维兵团拥有较强的装备,负隅顽抗。解放军采取“围三阙一”等战术,逐步压缩包围圈。同时,华东野战军一部负责阻击前来救援的国民党军。经过艰苦作战,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黄维被俘。
 
(三)第三阶段(1948年12月16日 - 1949年1月10日)
 
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陷入解放军的包围之中。解放军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政治争取和战场休整后,发起总攻。杜聿明集团试图突围,但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最终被彻底歼灭,杜聿明被俘,仅李弥等少数人逃脱。
 
三、关键因素
 
(一)指挥决策
 
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的正确指挥。总前委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作战部署,确保了各阶段战役的顺利推进。例如,总前委选址临涣文昌宫作为指挥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便利的交通以及悠久的历史条件,便于指挥前线作战。
 
(二)人民群众支援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期间,冀、鲁、豫、皖、苏五省出动民工543万人。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架桥铺路、运送物资、抢运伤员,军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解放军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四、历史意义
 
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这一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同时,淮海战役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的大力支持,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
 
                                                            2025年7月28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