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专访作家凌晓晨:在黄土与诗歌之间,书写生命的底色

发布时间:2025-08-26 关注: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奇轩

  煤油灯摇曳的光晕里,稚嫩的童声在堆满粮食的仓库中响起。七岁的孩童,在生产队男女老少的围坐中,一字一句念着报纸,字句与光影一同渗入乡村的静夜——这便是1963年生于咸阳永寿县郝家村的凌晓晨,内心文学种子最初的萌发。十五载黄土高原的风物滋养了他的筋骨,数十年工作之余的笔耕沉淀了他的目光。这位将对黄土地的热爱融入血脉的作家,携带着高原的深沉印记,在文学的世界里开疆拓土。2025年7月,实践团成员有幸走近这位深谙“黄土与诗歌”辩证的作家,聆听他如何在这两极之间,描绘生命的真实底色。
  
图为凌晓晨先生接受采访
  
煤油灯下的启蒙:乡村馈赠的文学种子
  凌晓晨的童年,完全浸润在关中农村的泥土气息之中。他坦言,十五岁之前的生活环境一贫如洗。然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两千多人、六百多户人家“邻里相闻,出入相友”的脉脉温情,为他留下了丰盈的精神财富。
  最令他难忘的,是七岁起在生产队仓库读报的经历。煤油灯下,小小的他放声诵读,社员们或席地而坐,或搬凳聆听,神情专注。“那时条件艰苦,”他回忆道,眼中仿佛映着摇曳灯火,“煤油灯光线昏暗,看报都吃力。但那段经历,却在我心底悄然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正是这质朴乡村日常的无声浸润,悄然锻造了他敏锐观察生活、体味百态的能力,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那抔黄土:血脉里的创作图腾
  谈及滋养他的土地,凌晓晨眼中充满深情。在他心中,那约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绝非沉默的地理存在,而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图腾。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强调,“轩辕黄帝与神农炎帝在此肇始华夏文明,周秦汉唐均以此为中心。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足迹如血脉延伸,最终汇成浩瀚的民族史诗。”
  “咱们中华民族的根脉,就在黄土高原。黄帝、炎帝,甚至更早的祖先,都源自于此。黄帝发源于咸阳七水河,率部经陕北渡黄河至山西、河南,最终在涿鹿建都统合天下;炎帝则自天水沿渭河至宝鸡,分流汉中后东进河南、安徽。两大部落的迁徙融合,奠定了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文明根基的特殊文化意义。”
  因此,凌晓晨的笔端自然流淌着关中的方言俚语与鲜活民俗,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将这片曾孕育唐诗汉赋的热土生动呈现,为他的创作打上了不可复制的烙印。
  
  “农民作家”?标签之外见真章
  作为深谙农民生活与文学创作的观察者,凌晓晨对“农民作家”这一标签,以及创作中“泥土气”与“书卷气”的平衡,有着清醒而独立的见解。
  “我其实不太认同‘农民作家’的说法,”他语气温和而坚定,“作家本质上是个体,而非群体。身份标签本身并无实质意义,它既不能衡量知识储备,更无法定义文学水准。今天的农民也可能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自我认知。作家首先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应被简单标签化。”
  对于“泥土气”与“书卷气”的区分,凌晓晨认为这更多是评论家的建构。他以《白鹿原》为例指出,决定作品高度的,是作者熔铸于文字中的独特生命体验、深邃思考与艺术个性,而非刻意追求某种“气”。好作品的灵魂在于作者自身,本不存在所谓的平衡问题。
  
  困局与破局:文学的当下跋涉
  面对农民文学乃至整个文学的发展现状,凌晓晨直言挑战:部分创作者需拓宽视野,挣脱传统思维与旧有管理模式的束缚,强化个体意识觉醒。而文学作品价值衡量难、市场流通复杂等普遍困境,则呼唤多方力量介入,推动健全法律法规落地,共同营造有利于文学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
  尤其在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AI对文学创作影响日深,甚至产生依赖。凌晓晨对此表示担忧:“必须清醒认识到,AI只是工具,是你手中的笔,而非你的手。依赖AI辅助甚至替代写作,绝不可行,也绝无可能。它永远无法像作家那样传递生命的意识与觉悟。”
  然而困境中亦蕴藏生机。凌晓晨敏锐指出,尽管存在审核标准不一、内容泥沙俱下等问题,但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疆域,为无数沉寂的声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出口,提升了社会基本素质。“新农人”群体的崛起,更展现出崭新的精神图景,为农民文学注入了鲜活的时代血液。
  
  扎根泥土,仰望星空:给后来者的箴言
  对于怀抱文学梦想的年轻人,这位从黄土地跋涉而来的前辈赠予朴素的箴言:
  “寻找不同,观察不同,表达不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力与语言表达力。别人说过的话不说,与他人相似的东西不要。要找到自己的语言,那带着自己感情的语言,就是你的创造。”
  具体而言,首先要炼就“发现不同”的眼睛:磨砺观察力,提升想象力,锻造以独特语言精准表达情感的能力。其次,需广泛涉猎哲学、科学、文学经典,让跨领域智慧滋养创作根系。最后,要将思想的种子深植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作品方能成长为慰藉心灵的参天大树。
  在凌晓晨看来,无论笔触伸向乡村或都市,文学永恒的生命线在于对共通情感的深切体察与对生活希望的执着烛照。缺失了这两束光,再精巧的文本也将枯萎。唯有扎根泥土,仰望星空,方能在文学之路上行稳致远。
  
  告别时回望,凌晓晨的身影已与关中无垠的田野叠印相融。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以黄土为纸、心血为墨书写的生命诗篇。这位大地忠实的记录者,毕生都在黄土的深沉与诗歌的灵性之间架设桥梁。他的文字,正是以黄土为调色盘,以诗歌为笔触,在时光的画布上,一层层涂抹、沉淀、最终凝结成那独属于生命本身的、无法磨灭的厚重底色。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