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中平原的晨雾还没散尽,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团队的脚步声,已踏过临潼的田埂、咸阳的街巷、鄠邑的院落与灞桥的协会小院。四天调研,实践团成员们并不是简单地“收集故事”,而是在农民作家的字里行间,触摸到了土地与文字最滚烫的联结——原来锄头握得稳的手,握笔时同样能让墨水带着麦香。
临潼:老物件里藏着的写作密码
在临潼贺丙丁文学艺术馆的玻璃窗里,泛黄的手稿上满是修改痕迹。“你看这句‘麦秸在灶膛里笑出火星’,改了七遍,最后保留了‘笑’字。”贺建安先生指着父亲的诗稿,指尖划过纸页上的褶皱,“他说农民写诗,不能学城里人的‘风花雪月’,要写麦秸烧起来的味儿。”
神东村的村头墙上,几行红漆字格外醒目:“春播一粒籽,秋收诗三行”。王书记笑着说,这是村里的“诗歌墙”,每月换一次稿,都是村民自己写的。“上次有个放羊的老汉写‘羊啃过的草坡,长出了新韵脚’,娃们放学路过都要念几遍。”而南阳村的会计室里,赵会计的账本摊开着,“农民诗歌工作坊”的支出项旁,挨着“机井维修”的条目。“文化和庄稼一样,都得浇水施肥。”他算盘打得噼啪响,眼里却闪着光。
问卷发放时,一位大爷指着问卷上“你最想写什么”的选项,在“村里的老槐树”旁画了个圈:“树记着事儿呢,咱不写,它就白长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村民 岳思滢摄
咸阳:新旧笔墨间的乡土回声
咸阳的安谷村,玉米叶在风中沙沙响。队员们蹲在树荫下收问卷,发现年轻人的答案里多了“抖音文案”“朋友圈小记”。“我爷写毛笔字,我用手机写,都是记咱村的事儿。”20岁的小周晃着手机,屏幕上是他写的“收割机碾过麦茬,像给大地划了道省略号”。
凌晓晨老师的书房里,书桌上放着个平板电脑,上面是他用语音转文字写的初稿。“以前怕丢了灵感,现在手机一录,回家再润色。”他翻到一页标着“待改”的诗,“但骨子里还得是黄土的劲儿,就像这平板壳,是用老玉米皮编的。”
姜兰芳老师的茶几上,摆着一摞村民的习作,有位大嫂写“洗衣机转着转着,把老粗布的故事也搅碎了”。“农村女性的笔,能写出洗衣机和织布机的对话。”她给我们读《婚殇》里未收录的片段,读到“陪嫁的红箱子现在装着孙子的奖状”时,声音轻轻颤了一下。
汇通面摊的灯光下,队员们聊起白天的发现:农民写作从不是“过时的手艺”,它只是换了种笔墨,仍在写着土地上的日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凌晓晨老师 岳思滢摄
鄠邑:诗歌会里的烟火气
在鄠邑西郊村的晨光里,苦果老师家的院子早已热闹起来。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苦果老师专门为我们办了一场欢迎会。
欢迎会在西郊村的政务中心召开,队员们和诗人挤在一块儿。我们朗诵苦果老师的《走农家路,读农家诗,吃农家饭》时,“搅团里的醋香,比墨水还提神”一句刚出口,台下就有人接:“对喽,咱写诗的,先得会吃咱农民的饭!”王连生老师接着读《蝈蝈唱秋》,读到“蝈蝈在大棚里也照样唱”,在场人都笑了——谁都知道,他说的是村里新建的蔬菜大棚。
会后帮杨宏涛老师整理诗稿,发现每首诗旁都有批注:“这句‘麦芒刺破天’太硬,改‘麦芒挑着日头走’更软和”,批注人是“张铁匠”。“诗社里没老师学生,谁都能改两句。”杨老师说。
去苦果老师家采访时,英桃老师正在择豆角,手里还捏着个小本,上面写着“豆角架下的悄悄话,比情书还甜”。“干活时想起来的句子,不记下来,炒豆角时就忘了。”她笑着说,灶台上老师专门给我们做的馍馍冒着热气,和诗稿上的字迹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苦果老师、杨民社老师合影留念 岳思滢摄
灞桥:传承里长出的新枝芽
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墙上,挂着农民诗集和新媒体账号二维码。“左边是1980年的油印诗刊,右边是咱的抖音号,粉丝比镇上超市还多。”路桄畅老师指着墙说,“老的新的,能让更多人看见咱农民的字就行。”
杨民社老师的办公桌上,摆着两摞本子:一摞是村里小学生写的《我家的老故事》,另一摞是“拇指作家”的手机手稿打印件。“教娃写村史,帮老汉把手机里的段子改成诗,都是正经事。”他翻出一篇《村口快递点》,“你看这‘快递盒堆成小山,比麦垛还让人踏实’,多鲜活!”
协会公众号当天推送了我们的调研,标题是“【陕西农民诗歌】第817期文艺动态|校村诗社共联欢青春诗意润乡田”。采访结束合影时,杨老师把《灞桥诗抄》塞给我们:“书能翻完,但土地上的诗,写不完。”
午餐时,农家饭的香气里,老师们还在聊“农民写作的未来”。“不用愁,只要有人种麦子,就有人写麦子。”路老师的话,像颗定心丸。
归途:带着泥土的墨香前行
四天里,实践团成员们的背包渐渐沉了——装满了老师们的诗集;笔记本记满了乡音,有“写诗就像种庄稼,急不得”的叮嘱,也有“手机屏幕小,但能装下整个村子”的新鲜话。
樊星老师熬夜改的提纲上,红笔圈着“倾听最本真的表达”;农民作家们的公众号里,字里行间都是对我们的牵挂。这些都在说:农民写作从不是孤芳自赏的文字游戏,而是乡村的“文化血脉”,是锄头与钢笔共舞的生命之歌。
归途的车上,关中平原的夕阳正浓,实践团成员感悟道:“这次调研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泥土里的诗行,才算读懂了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