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深耕乡土四十载 笔墨丹心映初心——专访农民作家杨民社

发布时间:2025-08-23 关注: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张恒烨

  夏日的关中平原麦香未散,在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里,60岁的杨民社翻看着泛黄的剪报本,指尖划过那些刊登着他文章的旧报纸。这位扎根乡村教育四十载的小学语文教师,同时也是当地有名的农民诗歌写作者,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的采访中,娓娓道来他与文字、土地和乡亲们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杨民社老师  岳思滢 摄
  一支粉笔与一支笔的双向奔赴
  “写作和教学,就像田里的稻和麦,种在一起才长得旺。”杨民社笑着说。初中时作文常被当范文,高中与同学创办《求索杂志》并担任责任编辑,毕业实习稿件《实习前期练兵忙》首登西安电大报……文字在他生命里扎下深根。走上讲台后,这份热爱从未褪色,四十年来笔耕不辍,报刊上的铅字见证着他的坚持。
  他坦言,写作让课堂更鲜活。“讲《为人民服务》时,我能背出原文,也能结合自己办杂志、写报道的经历,让学生懂得不只是课文,更是一种精神。”而孩子们的童言、乡间的琐事,又成了写作的活水。“有次学生写作文说‘麦子在田里笑弯了腰’,我把这句话化用到诗里,比自己苦想的句子生动多了。”
  先做人后做文的笔墨信条
  “秦桧字再好,也没人学他;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年后读仍觉滚烫。”杨民社谈及写作,总把“人品”放在首位。他常对学生说,文字要像田里的庄稼,得带着泥土的真劲儿。“塑料花再美没有魂,文章假了,读者一眼就能看穿。”
  这份较真,源自他对经典的敬畏。年少时啃《古文观止》,高考前仍在抄录名篇,“《桃花源记》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的不就是咱关中农村吗?”他笑称自己是“站在古人肩膀上写乡土”,看到麦浪翻滚会想起“风吹麦浪千层浪”,雨后的菜园子能吟出“青蔬带露犹含韵”。
  延安精神浸润的乡土情怀
  作为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杨民社的笔始终向着土地与人民。“毛主席说‘我们的队伍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写作也一样。”他曾在乡政府写材料,见过农民为地租发愁的模样;在成人教育课堂上,听过务工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都成了他笔下的主角。
  他推崇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尤其赞赏《卖炭翁》里“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真实。“农民写作就得写这些——春播时的期盼,秋收时的忙碌,还有搬迁时的不舍。”他指着桌上一本《我那逝去的梁山庄》说,“这就是好作品,写出了移民乡亲的心里话。”
  拇指间生长的乡土新声
  当被问及“拇指作家”时,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眼里闪着光。“我50多岁学做电子学籍,现在也看公众号呢!”他坦言,手机写作让农民作者少了门槛,“以前投稿要贴邮票等回信,现在点下发送,全国都能看见。”
  但他也有忧虑:“有的人为了点击量写些虚的,忘了脚下的土地。”他以鄠邑农民作家郭永涛为例,“人家靠给报社写稿起步,扎根林场收集素材,出了十几本书,这才是正道。”他建议年轻作者:“先写村口的老槐树,写邻家的红白事,写得真了,自然有人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路桄畅老师、杨民社老师及其爱人的合影  岳思滢 摄
  采访尾声,杨民社拿起一本诗集,念起自己写的句子:“犁尖划破晨雾时,我在教案本上,种一行带露的诗。”窗外,关中的田野正孕育着新的收获,正如他笔下那些生生不息的乡土故事,在笔墨与指尖的交替中,续写着秦川大地的文脉。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