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非遗印象—平定冠窑砂器

发布时间:2025-08-20 关注:

来源:白承谏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夸土产》,其中一句“平定的砂锅亮晶晶”着实让平定这个县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随着这歌声闻名遐迩,砂锅更是成为平定地产标志,一路走到今天。
         为了贯彻习近平同志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在2025年7月14日至16日对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砂器”进行了游学实践活动。并对非遗大师张宏亮和他的“冠窑”进行了拜访和参观。
         据考古发现,平定砂器在秦朝时就已经出现,有收藏者修复过两件出土的砂器,一件是三足砂灯,另一件是圆形砂鼎。据考证,这两件砂器的形制是秦朝时的,而且,鼎在中国一般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

         传统的平定砂器,受当时生产能力、生存环境、使用范畴的影响,产品传统单一:药壶、砂锅、蒸笼就是一种民用炊事用具。但平定砂锅的制作技艺,是中国陶瓷史上手工制作技艺以及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他至今延续着手工慢轮制作的技艺。“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张宏亮大师的冠窑平定砂器在胎体制作上保持着拍泥片制作技艺,是中国砂器制作技艺的活化石。

         随着时代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扩大,砂器的花色品种和产量需求增加、人们对养生和健康新的认知增加,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平定砂器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原生态文化产品以及传统文化产品的渴望和追求,砂器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虽然它的制作仍是传统制作技艺,但是它的外形、用处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新的机遇为平定砂器的守护者张宏亮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二十年默默的坚持终于有了展示成果的平台。砂器就是在这悄悄的变化中,在非遗传承人张宏亮二十年的研究中脱胎换骨了。砂器这个名字集合了陶瓷的理论,在原来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更科学合理的材料配置、改良造型,拓展花色品种,扩展使用范畴,从功能性的增加、装饰的艺术化上做文章,在保持最原始的制作技艺与物理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将其由完全的厨用生活用品提升到高端人士所需求与追捧的养生与欣赏收藏产品。达到了:砂器与紫砂的结合、砂器与自然漆的结合、砂器与刻花瓷的结合。

         砂器之所以叫器,已经从表象到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所谓“器”乃会意字。《说文》“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从中可看出,砂器已成为被人重视之物。他从过去几毛钱的一个砂锅到几千块钱的一个砂器,无论在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上都是达到了一种质的飞跃。平定砂器,这朵默默开在民间的陶艺奇葩,已由不为人知迅速得到社会与专家的认可甚至追捧,吃饭饮茶用平定砂器已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砂器的守望者张宏亮也从传统烧制砂器的工艺中来了一个华丽转身。
 
         国家级非遗传承代表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平定砂器旅游文化产业园暨平定砂器博物馆奠基者……
         张宏亮大师默默地守在平定这块热土上,晨昏与泥水相伴,时刻与火焰共舞,烧造更好的砂器是他坚守的信念,而得到众多大师专家的鼓励与认可则是他坚持的动力。冠窑看上去是张宏亮的,但它又不是张宏亮的,它是平定砂器几千年历经风雨磨砺而来的精华,又是平定多少代工匠精神在张宏亮身上的集中彰显。
在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中,平定砂器重新焕发神采。

       “聚焦非遗文化,让非遗传承与创新比翼齐飞。让非遗产品步入大家”。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