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大学子探寻非遗“宗氏剪纸”
发布时间:2025-08-20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纸间芳华小队队长王梦豪
为深入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2025年6月29日,淮北师范大学六名学子组成非遗文化调研小组“纸间芳华”小组,走进淮北非遗“宗氏剪纸”传承人姚兰的工作室,开启一场近距离接触剪纸艺术、对话非遗传承的文化实践之旅。在剪刀与红纸的碰撞中,触摸千年剪纸技艺的温度,感悟非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活力。
一、初见:推开剪纸艺术之门
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工作室的大门上。调研小组的同学们怀揣着对剪纸艺术的好奇与期待,如约来到姚兰工作室。刚走到门口,便被门上贴着的一幅“连年有余”剪纸作品吸引——红纸之上,金鱼摆尾,莲花绽放,线条流畅细腻,图案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要从纸上跃出。推开门,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墙上、展架上整齐陈列着各式剪纸作品,从传统的吉祥纹样到现代的生活场景,从巴掌大的精致小品到数米长的恢弘长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姚兰老师热情地迎接了同学们,她身着素雅的棉麻服饰,手中正拿着剪刀细细修剪一张红纸。“剪纸是最接地气的民间艺术,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剪出万千世界。”姚兰老师笑着说,语气中满是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在她的引导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工作室的作品展区。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有着独特的故事:一幅《清明上河图》剪纸长卷,耗时三年完成,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致浓缩于红纸之上,桥梁、船舶、行人皆细致入微;一组“淮北矿山记忆”系列作品,以剪纸形式再现了淮北矿业发展的历史场景,矿工掘进、机器轰鸣的画面通过黑白红三色对比,展现出工业与艺术的碰撞。“剪纸不只是简单的剪裁,更是对生活的观察与表达。”姚兰老师指着作品介绍道,同学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感叹,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向往。
二、沉浸:解码剪纸技艺密码
参观结束后,姚兰老师为同学们开启了剪纸技艺的“解密”课堂。她首先从剪纸的历史渊源讲起:“剪纸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宗氏剪纸作为淮北本地非遗项目,传承至今也有百余年,既保留了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又融入了南方剪纸的细腻灵动。”说着,她拿出珍藏的老剪纸模板,泛黄的宣纸上,祖辈们留下的纹样虽已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刀法的精妙。
在工具展示环节,姚兰老师介绍了剪纸的“三大法宝”:剪刀、红纸、蜡盘。“剪刀要选刀刃锋利、手感趁手的,红纸需是特制的生宣,韧性好、着色匀,蜡盘则能让剪刀在纸上行走时更顺滑。”她边说边示范,拿起剪刀在红纸上轻轻一划,一道流畅的弧线便跃然纸上。随后,她以“福”字剪法为例,讲解剪纸的基本技巧:“剪纸讲究‘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线条要连贯,阴阳要分明。剪‘福’字时,先定好中心位置,再从外轮廓入手,最后细化内部花纹。”
同学们围在桌前,认真观察姚兰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手腕轻转,剪刀如行云流水般在纸上穿梭;指尖微动,红纸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注意剪刀的角度,下刀要稳,转弯要慢。”姚兰老师耐心指导着,看到有同学剪坏了线条,她笑着鼓励:“没关系,剪纸就是在不断练习中找到手感,当年我学剪‘喜’字,练了好几个月才剪出满意的弧度。”在老师的示范下,同学们拿起剪刀尝试剪裁,起初剪刀在手中不听使唤,线条歪歪扭扭,但在姚兰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渐渐找到了感觉。有的同学剪出了简单的五角星,有的尝试剪对称的花朵,虽然作品略显稚嫩,却充满了诚意。
三、对话:聆听非遗传承声音
技艺学习间隙,同学们与姚兰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探寻宗氏剪纸的传承故事。姚兰老师从小受祖母影响爱上剪纸,“小时候看祖母坐在灯下剪纸,剪刀咔嚓作响,不一会儿就剪出一只凤凰,觉得特别神奇。”她回忆道,祖母是宗氏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临终前将剪刀和一箱子剪纸模板交给她,叮嘱她“莫让这门手艺断了根”。为了这句嘱托,姚兰放弃了城市白领的工作,回到淮北专心研究剪纸技艺,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谈及传承的艰辛,姚兰老师眼中闪过一丝感慨:“现在年轻人愿意静下心学剪纸的少了,传统剪纸需要长时间练习,又难以快速变现,很多人半途而废。”但她并未因此气馁,反而积极探索传承新路:走进校园开设剪纸兴趣课,在社区举办非遗体验活动,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剪纸教程,让更多人了解剪纸艺术。“去年有个小学生跟着我学了一年剪纸,现在能独立剪出复杂的生肖图案,这就是传承的希望。”说到这里,姚兰老师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同学们还就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出疑问,姚兰老师拿出一组现代主题的剪纸作品:“传统不能守旧,剪纸也要与时俱进。”她指着一幅“高铁飞驰”的剪纸说,这是为了纪念淮北高铁通车创作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祥云纹样,又融入了现代高铁元素,在非遗展上广受好评。她认为,剪纸艺术要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时代主题,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剪纸可以是节庆装饰,也可以是艺术创作,还能成为文化礼品,只要找对路子,非遗就能‘活’起来。”
四、感悟:凝聚非遗传承力量
离开工作室时,同学们手中都捧着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返程的路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此次实践的感悟。团队负责人王梦豪感慨道:“原本以为剪纸只是简单的手工,亲身体验后才知道,每一刀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文化的记忆。“
同学们纷纷围绕非遗传承建言献策。大家认为,高校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建立长期合作,开设剪纸选修课或工作坊,让更多学生接触非遗技艺;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非遗校园代言人”项目,通过学生的视角拍摄剪纸技艺教程、传承故事短视频,扩大非遗的年轻受众;还可以将剪纸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在迎新晚会、文化节中设置剪纸展示区,让非遗走进校园生活。“传承非遗不仅是传承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年轻人的使命。”一位同学坚定地说。
此次探访“宗氏剪纸”工作室的实践活动,是一次非遗文化的深度浸润之旅。从初见剪纸作品的惊艳,到亲手实践的专注;从聆听传承故事的感动,到思考传承创新的责任,同学们全方位感受了宗氏剪纸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未来,调研小组将整理此次研学成果,通过校园宣讲、作品展览、短视频推广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宗氏剪纸的故事,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青春校园中焕发新的活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让剪纸艺术的千年韵味在新时代的纸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