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大学生深入基层参与智慧农业项目,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生科院推动智慧助农本科生实践团队在队长余斐的带领下,赴芜湖市陶辛镇开展系列调研活动,旨在了解陶辛镇以荷莲为核心的农业现状和产业发展现状。
调研前夕,团队召开专题学习会。队长余斐带领队员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解读乡村振兴相关政策。“青年群体要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真正走入基层、服务群众。”余斐在会上强调,团队需以严谨务实的作风开展调研,采访前做好策划和准备,不要让气氛“冷”起来,考虑到村中大多是老人群体,采访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受访者的身体状况以及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询问,采访后及时整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大学生深入基层参与智慧农业项目,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生科院推动智慧助农本科生实践团队在队长余斐的带领下,赴芜湖市陶辛镇开展系列调研活动,旨在了解陶辛镇以荷莲为核心的农业现状和产业发展现状。
调研前夕,团队召开专题学习会。队长余斐带领队员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解读乡村振兴相关政策。“青年群体要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真正走入基层、服务群众。”余斐在会上强调,团队需以严谨务实的作风开展调研,采访前做好策划和准备,不要让气氛“冷”起来,考虑到村中大多是老人群体,采访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受访者的身体状况以及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询问,采访后及时整理。

队长主持召开专题学习会(安徽师范大学 檀磊 提供)
实践首站,团队通过聚焦沙墩村村民生活与政策认知情况来了解农业现状。初入村庄时,队员们面临现实挑战:部分村民因对调研目的不了解,存在防备心理,尤其老年群体对“查户口”“信息诈骗”的担忧,让问卷填写一度遇阻。
“一开始敲开门,有的大爷摆摆手说‘没空’,有的大娘隔着门槛问‘你们是来干啥的’。”然而,队员们并没有退缩,迅速调整方式:帮村民拎起晾晒的衣物,陪在田埂上劳作的农户聊收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我们是来听大家心里话,帮村里想办法的”。真诚的态度逐渐消融隔阂,村民们纷纷热情邀请队员入户:“外面太阳大,进来喝碗凉水解解暑。”不少农户还把刚摘的莲蓬、西红柿塞进队员手里。
通过50余份问卷和深度访谈,团队发现村民对乡村发展普遍充满期待,土地流转意愿较高,但对具体政策细则了解有限。针对这一情况,队员们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政策,结合实例说明土地流转的收益模式,并顺带普及低碳生活小知识,如“垃圾分类能换积分”“秸秆还田能肥地”,赢得村民认可。

村民给队员分享刚采摘的西红柿(安徽师范大学 张明倩 提供)
第二站,团队来到四门村,重点调研了当地的荷莲产业加工状况。通过与村书记奚飞飞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该村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荷莲产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书记特别介绍了村务公开情况,“每一笔开销都在‘一点通’平台及纪检小微群上公开,无论是本村村民还是非本村村民都可以查询到。”表示他们每一笔支出都会经过村两委审核,确保其晒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监督。

队员对村书记进行采访(安徽师范大学 李祥妹 提供)
本次实践活动累计走访2个行政村,完成调查问卷50余份,形成1份涵盖村民需求、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的调研报告。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看到了乡村振兴对每个角落的辐射,更体会了村民及村书记给的独特温情。队长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续深入基层,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安徽师范大学将继续推动“实践育人”模式创新,引导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真正理解领悟其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