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茶叶产业作为六安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其发展现状与文化传承备受关注。2025年6月28日 - 7月1日,24级网络工程专业杨滢、吴米越、刘梦琪、詹媛媛组成的调研团队,奔赴六安金安区及核心茶产区,开展茶叶产业发展成就调研,解码茶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密码。
一、多维调研,深度触摸茶产业脉络 调研团队兵分多路,开启全方位探索。实地走访中,规模化茶园里,无人机植保、土壤传感器等现代化设备有序运作,传统茶厂内,六安瓜片“采摘 - 扳片 - 炒生锅”等核心工序,制茶师傅们以匠心坚守传承;在金寨县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馆,历史茶具、老照片诉说茶史,裕安区独山镇体验中心,VR 技术重现茶叶发展历程,让传统与现代交融。
调研对象覆盖茶农、制茶师傅、茶企负责人等多元群体。300 份问卷(有效回收 278 份 ),倾听茶农心声,了解茶叶种植收益与难题;12 位茶农、5 位制茶师傅、3 位茶企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挖掘产业痛点与创新实践;查阅农业农村局报告、地方文献,为调研筑牢数据与理论根基,团队分工明确,从策划统筹到资料整合,保障调研扎实推进。
二、发展成就,见证茶产业蓬勃活力(一)规模与品质齐升,产业根基稳固
六安茶叶产业根基深厚,以六安瓜片为核心,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多品种协同发展。2024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80万亩,年产量3.5万吨,综合产值超60亿元,较2019年增长40% 。凭借大别山优渥自然条件与严格品控,六安瓜片连续入选“中国十大名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畅销国内一线市场及海外,成为地域名片。
(二)传统与现代融合,生产效能突破
非遗传承与技术创新并行。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2名国家级、8名省级传承人保有传统技艺火种;现代技术加速渗透,大型茶企引入全自动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跃升至传统工艺5倍,无人机植保在规模化茶园覆盖率超60% ,降本增效显著,守护品质同时,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销售渠道多元,三产融合出彩
销售端创新迭出,传统实体店、批发市场与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协同发力。2024年茶叶电商销售额破8亿元,占比13% ,直播单场最高达500万元。茶旅融合更是亮点,独山镇“茶园研学游”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住宿收入涨25% ,让茶叶从“产品”变“体验”,拓宽产业边界。
(四)文化传播创新,品牌活力迸发
文化赋能让品牌“活”起来。金寨县茶文化博物馆年迎10万+游客,VR技术重现茶史;新媒体成传播主阵地,抖音话题#六安瓜片#播放量2.3亿次,小红书笔记超5万条 。从线下体验到线上造势,传统文化与年轻语态结合,提升品牌年轻化辨识度,让六安茶叶走向更广阔舞台。
三、破局求解,直面产业发展挑战 尽管成绩显著,六安茶产业仍有成长烦恼。技术传承上,传统制茶技艺学习周期长、强度大,40岁以下从业者仅15% ,30岁以下不足5% ,非遗传承“断代”隐忧凸显;产业标准化滞后,中小茶农占比高(约70% ),种植、加工环节标准缺失,品质参差影响市场口碑;附加值挖掘不足,深加工产品占比低于5% ,与龙井等品牌相比,高端市场竞争力弱;人才与资金短板突出,复合型人才稀缺、中小茶企融资难,制约规模化升级。
四、创新路径,勾勒振兴发展蓝图 针对痛点,团队提出破局之策。非遗传承上,设立专项基金保障传承人生活,联动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校企双导师”育人才,办“青年制茶大赛”引青春力量;标准化建设中,政府牵头制定种植加工标准手册,建地理标志溯源系统,行业协会强化自律,筑牢品质防线;三产融合方面,推广“茶园 + 中药材”立体种植提效,引入深加工企业延伸链条,打造茶文化旅游线路,串起茶园、博物馆等资源,构建全季旅游生态;营销与政策端,定制品牌推广方案,借央媒、高铁造势,设电商发展基金,建产业园区聚资源,为产业注入金融与政策活水。


此次调研,是青春力量与乡村产业的深度对话。从茶园到市场,从传统到创新,团队见证六安茶产业的蓬勃与阵痛,也明晰了发展方向。未来,六安茶叶产业若能以“传承 + 创新”为翼,破人才、标准、附加值之困,必将在乡村振兴浪潮中,茶香更浓,行稳致远,成为传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