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点亮非遗之光!南工学院:“激发非遗的“星星之火”

发布时间:2025-08-16 关注:

来源:南阳理工学院——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社会实践队

   6月27日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领导师生代表团与“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淅川老城镇初级中学开展非遗传承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同时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图为现场场地规划分配 。尹清仪供图
守艺更守安,传承有保障
  在此次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期间,南阳理工学院实践团队还特别开展了“安全护航非遗传承”主题安全教育活动,为老城镇初级中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实用的安全知识宣讲。这次活动不仅为同学们传统非遗文化,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指尖上的技艺,心灵中的传承
活动当天,老城镇初级中学操场变身成为非遗文化展示的舞台。实践团队精心设置了漆扇制作、书法体验、剪纸艺术、扎染工艺四大非遗体验区,每个区域都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和完备的制作材料。活动以“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漆扇制作、书法体验、剪纸艺术、扎染工艺等非遗项目,为乡村学子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盛宴。
         图为同学们制作扎染工艺。 朱宏超供图

  在漆扇制作区,团队成员示了传统漆艺技法。同学们在指导下,先在扇面上勾勒图案,再用天然大漆进行绘制。“漆艺讲究耐心,每一层漆都要等干透才能继续创作。”指导老师讲解道。七年级学生小李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漆艺,没想到能做出这么精美的扇子!”
书法体验区翰墨飘香,学院教师现场示范楷书、行书等不同书体的写法。同学们临摹“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主题内容,在宣纸上留下稚嫩却认真的笔迹。
  扎染工艺区则充满了创意活力。实践团队带来了多种扎染工具,指导同学们用橡皮筋、夹子等工具在布料上制作纹样。看着自己亲手染制的方巾在阳光下展开,每位同学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
团队成员在不同的区域为同学们讲解非遗知识,指导同学们制作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
         图为同学们展示作品。秦正阳供图
 
  作品完成后,学生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精美的漆扇、工整的书法习作、灵动的剪纸、绚丽的扎染方巾......绳子上挂着完成的所有作品。远远看去,那些不够工整的笔画、不太对称的图案反而让每件作品都显得独特。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这些带着明显手工痕迹的作品,可能比任何完美的示范作品都更有意义。放学时同学们两两三三走出校门,手中拿着自己的“杰作”,和同行的伙伴开心的讨论自己作品的与众不同。他们的作品可能不够完美,却独是一无二的非遗作品。这些略显粗糙的手工作品,或许会成为他们记住传统文化的第一个印记。

         图为实践团队与老城镇中学同学合照。 徐爱婷供图
 
让非遗‘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这场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身边的“文化宝藏”。许多同学表示当非遗文化的小小传播者,把学到的技艺要教给更多小伙伴。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与传承意愿,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新生力量。
  展望未来,老城镇将持续强化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非遗文化,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社会实践队,也将继续秉持专业精神,宣传特色非遗文化,融入更多地方特色元素,助力乡村振兴,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双方将深化合作,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让老城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成为城乡融合的典范,共同书写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通讯员 朱宏超)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