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邳州学子暑期实践:踏红色足迹守初心 访乡土新颜助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5 关注:

来源:"星火兴乡"实践团

  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星火兴乡” 实践团的邳州籍学子,今夏回到家乡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从 7 月 9 日到 18 日,十天时间里,他们穿梭于红色场馆追寻先辈足迹,深入乡村田野调研发展变迁,走进村民中间开展红色宣讲,在故土的烟火与历史中感悟革命精神,见证振兴活力,用青春脚步丈量对家乡的热爱。

  邳州市博物馆内,泛黄的革命书信、带着岁月痕迹的武器静静陈列,戴蔚侠、徐林侠等先辈的英雄事迹通过史料鲜活铺展。“这些老物件像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我们真切触摸到家乡那段风雨如晦却热血沸腾的革命岁月。” 团队成员张研研凝视展品,语气中满是肃穆与敬意。侯德明艺术作品展上,近百幅横跨半世纪的画作以笔墨为媒,勾勒出邳州的历史脉络与乡土风情,让大家在艺术光影中读懂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邳州博物馆场景 周丹宇摄

  王杰烈士纪念馆里,“一心为革命” 的赤诚与 “三不伸手” 的风骨,通过一件件实物展品直抵人心。“先烈们用生命筑起的精神丰碑,需要我们用奋斗续写新的篇章。” 团队负责人白雪莲的感慨,道出了所有成员的心声。

  从红色场馆转向乡村大地,议堂镇议堂村的新貌让人耳目一新。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坤的带领下,实践团看到:整合重建的二层民居错落成景,专门规划的老人房暖意融融,3 元就能吃上热乎饭菜的老人食堂里,老人们的笑声格外爽朗。“这哪还是印象里的农村?分明是宜居宜乐的幸福家园!” 张山龙望着河边垂柳依依、碧波荡漾,忍不住赞叹。

“议堂之窗” 红色议事堂内,抗战时期的手推车、泛黄的路线图镌刻着峥嵘过往,墙上悬挂的新旧村庄对比照片,则生动展现出从旧村落向新家园的华丽蜕变。“老物件里藏着抹不去的乡愁,新变化里涌动着向前的力量。” 姜欣一边认真记录,一边感慨道,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发展的自豪。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柳编产品张山龙摄

  在村里的游客中心和农产品展示馆,实践团了解到,议堂村正盘活红色资源与乡土特色,大力发展柳编、红色研学等产业。搬迁后整合的连片土地上,水稻与柳枝相映成趣,不仅让村集体的 “钱袋子” 鼓了起来,更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把土地用活用好,才是最实在的惠民之举。” 杨泽凡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笑意写满脸庞。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柳枝生长情况 张山龙摄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进村活动室,化身 “红色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述小萝卜头狱中苦读、王杰舍身救人的故事,带领他们齐声诵读《童心向党》,并通过图片视频展示我国航天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傲人成就。“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当科学家报效国家!” 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让整个活动室都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的画面,孩子们听得十分投入 张山龙 摄

  谈及此次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红色故事为我们锚定了精神坐标,乡村巨变让我们读懂了实干的分量。” 周丹宇说,作为计算机专业学子,未来想把数字化技术带回家乡,用一行行代码为乡村振兴编织更绚丽的图景,“这是我们从故土汲取的成长养分,更是献给家乡的青春誓言。”

  作者 白雪莲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