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金山嘴渔村生态转型调研:志愿者团队揭示“文旅兴村”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5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钟芳静

金山嘴渔村生态转型调研:志愿者团队揭示“文旅兴村”实践
 
标题:上海金山嘴渔村:志愿者团队解码渔村“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双赢路径
 
导语:2025年8月7日,淮北师范大学调研团队赴上海金山区山阳镇金山嘴渔村,围绕“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平衡”主题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与数据分析,团队揭示了渔村在政策引导、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中的转型经验,为沿海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正文:
 
上海金山区山阳镇金山嘴渔村,这座拥有600余年历史的渔港,曾以渔业为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海洋生态保护政策的收紧,渔村面临“无鱼可捕”的困境。2018年起,渔村启动渔船回收补贴计划,按马力分级发放3万-5万元补贴,同步回收渔具,为转型奠定基础。调研团队发现,渔村通过“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逐户动员,最终实现100%渔民参与转型。初期,渔民对政策抵触情绪强烈,团队多次组织渔民代表赴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学习文旅融合经验,并结合渔村实际制定转型方案。
 
 
                      图为志愿者走访金山嘴渔村
调研期间,团队走访了渔村街巷、文创园及海鲜一条街。数据显示,渔船回收后,48%的渔船改造为餐饮浮台或观光平台,32%用于文创园景观布置。渔民通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转型为导游、厨师或非遗技艺传承人。59岁的戚永奎曾是“捕鱼能手”,如今在文创园为游客讲述渔港故事,年增收3万元。他感慨:“过去靠海吃海,现在靠海吃‘文旅’,收入更稳定,生活更有盼头。”
 
文旅融合是渔村转型的核心。渔村打造“海智汇文创园”,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非遗工坊、渔民画体验馆和海鲜美食街。82岁非遗传承人姜品云在此指导青年复原“舢板船”制作工艺,年产出模型船50艘,销售额超30万元。夜游项目结合灯光秀与渔民号子表演,单日最高营收达5万元,成为渔村旅游新名片。团队成员分析,渔村通过“三位一体”模式——以海鲜美食吸引客流、用渔民文化提升体验、借文创产品延伸价值链条,既遵守了生态保护规定,又为渔民开辟了可持续生计。
                        图为金山嘴渔村渔船博物馆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步推进。渔村划定10公顷生态红线,安装海域监控系统,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中华鲟洄游频次增加30%。同时,推广“渔光互补”生态养殖模式,在光伏板下养殖贝类,减少饲料污染。2024年,生态养殖区产量达120吨,较传统养殖提升25%。垃圾分类积分制覆盖全村,资源化利用率达85%。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文创园二期工程因1200万元资金缺口延期,智慧停车场因高频使用出现损坏。18-35岁青年中,65%在外地工作,导致电商直播等岗位缺员。团队建议,渔村可争取市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扩建污水处理系统,并与携程合作推出“平价海鲜套餐”,控制海鲜价格涨幅在10%以内。
 
此外,渔村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设立实习基地,2024年培养渔民导游、电商主播等新型职业农民80人次。团队成员强调:“青年是渔村的未来,需创造条件吸引他们返乡创业。”
 
团队指出,渔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承,才能实现可持续性。2024年,渔村旅游综合收入占比达全村经济总量的67%,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渔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2.8万元增至5.6万元,青年返乡率提升至35%。
 
在政策引导与多方协作下,金山嘴渔村从“靠海吃海”到“文旅兴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双赢。未来,渔村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为沿海地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金山嘴经验”。

                                  图为金山区海洋海塘管理所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