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隋唐古镇香包调研小队,奔赴淮北市相山区隋唐古镇,开展香包非遗调研活动。此次“三下乡”之行,让学子们沉浸式触摸传统技艺脉络,以青春视角思考香包非遗传承路径,为古老技艺活化探寻新可能 。
踏入隋唐古镇,“德昭相淮”牌坊静静矗立,成为调研团文化探寻的起点。古牌坊承载着历史厚重,调研团成员青春身影的热忱与之交融,传统与现代在此开启对话。队员们整齐列队,从这文化之门出发,正式踏上香包非遗的“解码之旅”,去揭开香包背后蕴含的历史、技艺与传承故事 。
深入古镇,“杨家香包”店成为调研核心地。灯笼摇曳,香气悠悠,古老气息与非遗魅力扑面而来。店铺老板杨师傅已深耕香包行业十余年,见队员们到来,热情介绍各类香包。这些香包形态各异,却都寄托着美好祝愿——有的祈愿健康平安,有的寓意学业顺遂,一针一线、一香一料,皆是匠心与文化的凝聚 。
图为杨家香包店面 。李喆超 摄
店内,各式香包琳琅满目,传统样式与创新设计交织。虎头帽等特色物件,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编制的锦鲤、绣球等物品,将传统技艺与审美巧融合。墙上陈列的诸多奖项,不仅是对杨师傅技艺的肯定,更彰显香包文化传承的生命力,让队员们直观看到香包非遗在当代的存续状态 。

图为店内香包。周孟飞 摄
接下来,调研团将以创意传播为翼,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推广,让更多人知晓香包非遗;以技艺创新为帆,探索香包与现代生活、时尚设计的融合,开发文创产品,拓宽应用场景;以教育传承为锚,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手工体验活动,播撒非遗传承种子 。
淮北师范大学学子的“三下乡”香包调研,是青春力量邂逅非遗文化的生动实践。他们以脚步丈量传承之路,用思考探寻活化方向,让古韵香包在新时代的传承图景中,有望绽放更璀璨光彩,为非遗传承注入属于青春的创新活力与坚定担当 。